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虚实相生见妙境——浅议高中语文课堂“留白”智慧

  • 投稿Stan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87
  • 0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刘 宇

摘要:文章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板书设计四个角度,逐层构建起虚实相生的高中语文课堂。文章对于激发教师智慧的途径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留白;课堂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86-02

任何美的创造都讲究一个适度处理虚与实的问题,比如画画,恰当地留白更可以凸显天地山水之广阔意境;比如戏剧,言有尽而却意无穷的节奏安排更能发人深省。同理,以“智慧教学”为终极目标的高中语文课堂,也需要虚实相生。因此,恰当地“布白”,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思考、酝酿、吸纳、整合的氛围,可以让教师的智慧充分展现出来。

教学也需要智慧,过于写实的教学方法有时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追求和谐的强烈冲动。面对空白,人们会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审美对象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在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设空白,构成教学的虚实相生,唤起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使其感知“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恰到好处

笔者听一位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发现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撑满”情况。这篇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教师准备得很充分,内容面面俱到,讲授很精彩也比较深入,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对这篇散文之美没有真正体悟,即便把所有内容都记住,也无法领悟于心。如果能稍微少讲一些,在适度点拨之后采用“涵泳法”,让学生充分诵读、美读,就可以帮助他们开放感官,以眼观文美,以口诵美,以心领美,从而多方位、多维地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验。

因此,教学内容的处理完全不必全部落得很实,绝不能够“满堂灌”,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出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那里、从教材上得不到他所缺少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成为他们迫不及待探究文本内涵的动力。通过恰到好处地内容安排,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沉静下来,从而真正理解课文,语文阅读的兴趣才能够被激发,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这样,可以使学生遨游于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徜徉在缤纷的学习天地里,这便是“留白”的价值,是教师智慧的彰显。

二、教学环节上疏密有致

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疏有密,于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布白。比如,新课讲授时,学生思维处于逐渐集中的阶段,此时,教学密度要小,要有趣,如同画中的远景、音乐中的序曲,应重在引导,让学生用自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当学生的思维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时,课堂教学内容则应全面展开,教学密度逐渐增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提问,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阶段,即“心求通而不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运用“留白”艺术,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其实就是在学生积极思维之前,给予短暂的心理状态缓冲,这种空白会使学生感情激奋、思维活跃、善于体验、勇于探究。

例如,某教师讲授史铁生的抒情散文《秋天的怀念》时,围绕“情”字展开教学环节,让学生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体验作者的深厚,感受母爱的伟大。当指导学生用心揣摩“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的含义时,教师留了足足一分钟的时间,全场一片寂静,甚至有学生流出了眼泪。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酣畅淋漓地宣泄,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教师创设情境,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沉静思考;学生情感体验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评判或点拨,而应充分尊重学生;更可发挥集体合作探究的智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三、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教学中的“张”,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以形成学习的高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时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及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其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中的“弛”,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是教学中的停顿、空白。此刻没有教师的“打扰”,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把教师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和转换,或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储存,或是随之转化为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比如,教李白的诗作《蜀道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思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诗中呈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种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图像。此时,切莫急于打断学生的思索,而应留足充分的时间,让整个课堂处于“外静内动”的良好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强烈的好奇心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生身临其境,“走”入诗中,诗的主旨的得出和之后的品味、鉴赏环节就更加容易达成了。

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反响热烈,双方或多方争执不下,唇枪舌剑,毫不客气。此时,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马上给出结论,以免轻易掐断这种精彩的瞬间。要允许学生进行言语的交锋,引发思想的碰撞,使其找到最佳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都会进一步增强。

四、板书设计巧妙新颖

在教学中,板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立意新颖的板书是知识信息的高度凝聚和集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设计独特而醒目的板书。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授课时,教师紧抓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小说的要素,无可厚非。但如果板书也模式化地从这三方面来设计,就有些煞风景了。就这篇小说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画家琼西的身心状态变化,所以教者不妨借鉴曲线图像,随着情节发展,绘制出一条高低起伏波动的曲线,最后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的重大作用以及贝尔曼的崇高精神由此显现。这样,整个板书,小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且更直观、形象。

实践证明,艺术性的板书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填补空白,从而给予其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引导他们专注听讲,深入推敲,自主学习,“填补”空白,完成“点睛”之笔;或在结构式、综合式的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独立填写,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所以,恰当的板书“留白”更加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加强记忆。对于教师而言,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力,展示教学智慧,体现学科魅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留白”的重要价值。语文课的生命力,在于恰到好处、丰富有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于疏密有致、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在于张弛有度、紧凑有序的教学节奏,在于新颖巧妙、合理简洁的板书设计。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才能体现出教者本身的妙思与智慧,才能为课堂教学增添空灵的神韵。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