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真情互动 方显活力——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33次
  • 评分4
  • 48
  • 0

◇广东省高州中学 邱桂平

摘要: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因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缺乏生气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的引导作用。教师只有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情感体验以及思维的互动,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情感体验;语言美;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70-02

叶澜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呼唤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毫无情感的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重考点不重情感体验;重死记硬背不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的这种沉闷状况,使其重现生命活力呢?笔者认为需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即使教师再三“启发”,举手发言者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出在教师身上,教师自身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缺少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教师的“神”游离于文章之外,又怎么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领路课文中的美好境界?如果语文课中充满了程式化、公式化的虚情假意,丧失了对话的激情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即使达到了认知的目标,也不能称之为成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这种感悟过程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一的移情过程,而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所在。当然,感悟和体验文章的内涵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是学生内心潜在情感的勃发。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却很少感动,甚至无动于衷。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只怪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研究不够,把握不准。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既不是生活的本身,也不是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的统一。因此,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是源于生活而又不同于生活的。体味文艺作品中的感情就应该在感悟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再去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得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之所以对《我与地坛》一文反应冷淡,关键在于作品情感感悟环节的薄弱(忽视了背景资料、作者写作原由的详细分析),学生缺乏进入课文作审美沟通、情感沟通的准备,难以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就更谈不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了。

再次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详细地给地学生讲述了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让学生明白: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而史铁生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庆幸的是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在地坛,他同自然对话,他同自己对话,倾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参悟了命运的玄机,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次突围。学生有了审美沟通以及情感沟通前的充分准备,再听朗读,内心的感动溢于言表,与作品、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学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不仅要让学生明了作者的写作动因,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还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再现作品的真实情景,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因此,这一环节的处理是少之不得、粗之不得的。

新课标在阐述语文教育特点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实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二、注重教师的语言美

注重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这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要求,要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成为课堂情感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学习兴趣与感情的激发、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训练语言基本功,研究语言艺术,把学生带进语言艺术的殿堂,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增进学习的兴趣,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创设条件。

新课标中指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美,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借助教师的语言美。

比如,同是教授柳永的《雨霖霖》,两种不同的教法就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师说:“在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地叫起来。在长亭送别的人慢慢饮酒,细言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该是起程的时候了。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缠绵的送别图……”接着,老师放《雨霖霖》的教学磁带,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萧、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诵读,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

另外一位老师则是这样开头:“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柳永,他有一首词《雨霖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扫除生字、难词障碍……

两种教法,两种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种,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语言、乐曲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是美的境界。

第二种,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柳永这个人、这首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但这种方式,语言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感情,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

用语言描述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进入文章的情趣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明晰、富有感情。语调谦逊温和,抑扬顿挫,语速缓急有致,刚柔相济,或庄或谐,如拉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些语言激发起的美感就会使学生或如坐春风,流连诗境,或浮想联翩,驰骋想象……表现出“感人的力量”。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内容美,言之有物,有深度和广度;形式美,风格多样,富于变化;音色美,体现出生命的魅力和人格魅力;情感美,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节奏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慢,而是敏捷和应变能力。

但上述因素都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语意表达,同时也应当结合于教师的个性特长。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特色时,随口吟出几句:“月色迷蒙/用平平仄仄的脚印/将月色溶进荷塘/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漂游至今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短短几句,再现《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表现了教师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情趣,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是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关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是重要途径。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把正确的答案教给学生,其实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我们在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既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否认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独特性。我们为了追求统一的认知教学结果,忽略了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发展个性和塑造人格的功能。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个性,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它的主要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有研究表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双重目标,就是既要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又要使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全心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使课堂更生动,更充满活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运用多媒体,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的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运用多媒体教数学,可从视、听、触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信息,这就为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把视与思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名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2.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布鲁纳曾经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这种实践经验积累愈多,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方式,对他将来解决各种问题都是有效的。”

语文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哪怕想法非常幼稚,但只要不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我们都应倍加呵护,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证实。

在课堂中,教师搭桥点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从新旧知识间发现矛盾,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大胆创新,突破传统观念,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创立新理论。这样,课堂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积极、有效起来。

3.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培养想象能力,探究新知识。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时机,而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和积累则是十分重要的。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而观察则是把生活的材料化为文章的桥梁,它不仅能丰富人的表象,发现人的认知能力,还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事物观察愈认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就愈深刻,积累也就愈丰富。另一方面,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学生通过观察积累,感性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推动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样是秋天,有人想象出一派秋光灿烂、硕果累累的景象;有人想象成秋风习习、萧条冷落的景象。乐景、悲景、神奇壮丽之景都是通过观察想象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具有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及思维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情感以及思维的互动,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