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课的思维能力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98次
  • 评分4
  • 64
  • 0

和振新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第一中学674100

【摘要】在利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如果我们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学生的智力、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美丽的思维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因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我们灵活地采用新颖而得当的教学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利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如果我们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学生的智力、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美丽的思维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1.加强知识的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把握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重要细节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但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搞繁琐哲学。它是抓住问题带有全局性的本质和重要细节来思考问题。语文教学中知识的归纳和延伸正是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好办法。钱学森先生说,只有序列化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在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中,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把学过的零散知识归纳整理为序列化的知识。高中阶段学生们伴随着各科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来学习语文这门课程,这就为语文思维的培养添加了许多的障碍。尽管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坚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一旦老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开始语文课堂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会容易被带动进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敏捷能力加以培养,使得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高效。

2.分析和挖掘课文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是无形的语言,语言是有形的思维。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外壳,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的运用就是思维的运用。要想把握文章的内蕴,明了文章的风格、特点,必须牢牢抓住文章的语言。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理解,表达中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因此中学语文课,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运用结合起来训练。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叙述中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抓住课文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迅速切入课文,并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深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和比较,善于区分事物的次要方面和主要方面,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3.运用哲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不固执于某一点,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地重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带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对立统一的认识论原理很好地解决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顺向和逆向、聚敛和发散等思维问题。

在教学《辛德勒名单(节选)》一文时,让学生思考”人性在复苏”这个话题。人性是否能复苏,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为了让学生开阔思维,我说不可期待”人性复苏”。单就个体而言,在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教育感召下,”人性的复苏”是可以期待的。而群体的人性的整体迷失,则是因人性中的恶念受到外力的引导、蛊惑、发酵膨胀而致。

同理,学生既要学会聚敛思维,也要学会发散思维。当讲到《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一句中的”哪堪”联想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可堪””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中的”不堪”。这三个句子中的”可堪””哪堪””不堪”,从表面上看,”可堪”是”可以能够”,”哪堪”是”哪里能够”,亦即”不能够”;”不堪”就是”不能够”。”可堪”是表示肯定的词语,”哪堪”是表示疑问的词语,“不堪”是表示否定的词语。”哪堪”与”不堪”同义,”可堪”与”哪堪””不堪”反义。

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交替使用的过程。先用聚敛思维审题,明确写什么,不写什么;怎样写,不怎样写。然后用发散思维选材,打开自己生活积累的材料库,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过程充满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此基础上再用聚敛思维确立中心。

4.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善于独立地、严格地评判自己和他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一个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考虑有关条件,及时放弃那些不符合实际、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很少受偶然因素的干扰和暗示的影响,对事物作出重新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析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语言时,挑出”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等共19个句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句子是不是病句(第一句”半斤八两”用词不当,半斤八两是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一般用于贬义。既同上文”不相上下”重复,感情色彩也不对。可以直接把”半斤八两”删去。第二句”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中”色料””高低”搭配不当,可以在”色料”后加上”表面”),再结合上下的内容分析语境的重要性,之后提出锤炼语言的方法,引导学生不能迷信权威。分析层层深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有很多熟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就要批判地吸收。”狐假虎威”不好,但狐能”假”虎威对付老虎,保住自己的性命,难能可贵;”看风使舵”之徒可恶,然而在今天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看风怎能行稳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品德固然高贵,但滋养荷花的是”污泥”,其精神也值得赞扬,”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破除陋习,不落窠臼,更有改革年代的新精神、新气息:”开卷有益”不错,但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充斥社会的今天,也未必有益;”班门弄斧”固然可笑,但敢于在权威面前亮相,精神可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其道理,但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更能把工作做好;”知足常乐”,确实如此,但不知足,勇往直前,奋斗不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