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乐之得之:语文教育的“有我”境界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18次
  • 评分4
  • 33
  • 0

严华银

读过许多语文教育成功者的故事,也与许多正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跋涉前行的青年同人们切磋、交流和研讨,有一个问题常常会不自禁地闪现出来:优秀的语文人,特别是广受学生尊崇爱戴的语文老师,究竟有哪些特质?

李颖老师以为对于语文,更多的是“爱”,我倒更愿意理解为喜欢、感兴趣,而这对于她,几乎如“清水芙蓉”一般自然无饰。

她说:“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的学生。凭着对语言文字天然的亲近感和敏锐,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并且时常有文章见诸报端。”所以等到进人大学,一旦做语文教师的志趣得到确认,她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作“奠基工程”:“大学期间,我就开始广泛涉猎一些名师的教学理论著作,比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法’等,希望从中找到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诀窍。”这种超乎常人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入职之前的“准备”,是难以用“爱”来概括的,应是“兴趣”使然。这就是孔子所言的“乐之”之境。

于是,我要说说这种一以贯之的“乐之”所带来的“童子功”了。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足以见其语文知能乃至素质的优秀。由此带给她的教学,总是十分灵动、洒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自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即便是在遭遇了短暂的理科班教学的尴尬之后,随着心理学和其他教学理论知识的“渗入”,她能够很快超越一般人而攀上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假如我们把李颖老师学习语文和教学语文的过程分割开来,把她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语文的素养分割开来,进而研究学习语文与教学语文之间、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素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学是教的基础,学科素养是教学素养的基础。或者可以这样说,就一个优秀语文人的成长史而言,学习语文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优异的语文素养是“源”,教学语文以及必须与之匹配的“语文教学素养”是“流”。一个在自己语文学习的积累中获得了语文真谛的人,一旦为师,便能将心比心,金针度人,给学生演示自己的读写体验,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的现身说法,应该就是很好的教学素养了。这样的素养再加上一点这理论、那方法,自然能够如虎添翼,鹏飞冲天了。

显然,李老师之于语文,可谓源丰而流足,已经具备了优秀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优异条件。李老师再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应该是可期的。

李颖老师的故事让我思考甚多。“乐之”是一种价值的认同和取向,“得之”则是一种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因“乐”而“得”,“得之”就是一个至“乐”的过程;而“得”“乐”相随一体,其“得”就是充满生命张力的结果;“乐”而有“得”,和谐圆融,则是一种学习、求知、治学、从教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这种融入了自己生命和生活体验的愉悦的获“得”,一旦转化为自身语文教育的“资源”,其质感、穿透力和震慑力及现身说法的潜移默化之功,是难以衡量的。

这一点,在叶圣陶和钱梦龙为代表的两代语文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王国维关于文学,有“有我”“无我”之境之说,借用于语文教育,我觉得今天的语文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施,紧缺的是“有我”,超然飘忽,置身“课”外,成为不少语文教学的常态。其因由,大多与不少老师的无“乐”少“得”有关。

魏征说:“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就今天大多数依然有志于语文教育的语文人而言,也许对于语文和语文教育,你没有“乐”过,也少有大“得”,但只要你想成为称职者和优秀者,“浚其源”,夯筑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是必由之路。

李颖老师恰恰是这一方面的初有成就者。感谢李颖“传主”,既让我们学习以开眼界,又让我借题发挥,发表这许多一孔之见。

(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