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清平
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简称“I卷”)最突出的特点是与新课标“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理念呼应,设置选考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能力。本文以2013~2015年I卷现代文阅渎选考题为例,从题量、题型及文本选择,能力层级及考查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助力于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
一、选考题题量、题型及文本选择
2013~2015年,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类文本各设置四道题,其中多项选择题一道(五选二),非选择题三道,分值为25分,占试卷总分的16.7%。两类文本的文字量均在1350~1800之间。
2013年以来,文学类测试文本均为小说,实用类测试文本均为传记。所选文本文质俱佳,具有典范性,且能给予学生“正能量”。以实用类文本为例,所选人物分别为“飞虎将军”陈纳德、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大学教授朱东润,这些人物及其事迹“对学生都具有某种人生启迪或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选考题能力层级及考查点
第1小题能力层级为C级,这道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②。按照最符合文意、符合文意、部分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完全背离文意设置了5个选项,考生从中选2项。选最符合文意项,给3分;选符合文意项,给2分;选部分符合文意项,给1分;选不符合文意项、完全背离文意项,给0分。纵观2013~2015年文学类第1小题的15个选项,其考查点大体有五类:人物行为、语言、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小说写作技巧(侧面描写、神情描写等),小说主题内容、情感态度、作品的风格特色,人物行为蕴含的思想情感或心理活动。实用类文本第1小题共9个错误选项,这些选项错误设置方式大体有6种: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夸大其辞。
选考题第2、3小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层级为D级,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重在感受、体验、品味、理解。2013年以来,考点聚焦于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层级为C级,侧重考查学生筛选、整合、评价等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考查点聚焦于分析综合:或为原因分析,或为观点(文本特征)分析。
选考题第4小题为探究题,能力层级为F级。这是一道需要考生在材料研究、探讨、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体现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试题具有开放性,允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观点或结论,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同时,也具有限制性,一般要求考生从文本中挖掘隐性信息,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探究。
三、思考和建议
(一)文本选择:稳定不变还是稳中求变
2013~2015年,文本选择一直稳定不变:文学类为小说,实用类为传记。从体现公平性的角度讲,“由于高中课改是逐年推进的,每年都有新课改实验区的学生首次使用课标卷,如果所选文本的文体变来变去,对后进入课改地区的考生显然不利”③。但从选考题对高中阅读教学及学生日常阅读活动的导向来看,“高考试卷中的文体对学生平时的阅读产生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了鼓励多样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吸取更丰富的文体营养,高考试卷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阅读文本过于单一,势必限制对隐含在丰富文本类型中的表达智慧的吸收”。
建议增加散文、诗歌、戏剧,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入选高考测试材料的几率,有效遏制高中选修课教学中的文本偏废现象。通过文本选择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如通过传记阅读,懂得关注基本事件、典型细节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新闻阅读,懂得关注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关注事实和观点的关系;通过科普文阅读,懂得关注具体科学知识以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情趣和智慧。
(二)能力层级与考点设置:重文本特质还是重能力层级平衡
文学类文章以“鉴赏评价”为主,实用类文章以“分析综合”为主。如果重“文本特质”,2013~2015年的选考题对两类文本各小题能力层级的预设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重能力层级平衡,看检测实效,试题就值得商榷了。据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统计,“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河北考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选做的试卷为10,742份,占总数的2.7%,平均得分为9.77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是《飞虎将军陈纳德》,选做的试卷为392,936份,占总数的97.3%,平均得分为17.8分,两者分数相差8.03分”。选考人数“一边倒”,分数差距大,选考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没有达成。
客观地讲,出现这种结果有其复杂的原因。如应试教育环境造成的阅读功利化,电子阅渎盛行带来的短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学生阅读积淀不够厚实等。但能力层级不平衡、考题预定目标与学生学情现状存在反差,也是造成两类文本分数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建议通过文字量增减、能力层级重组来调节难度;或通过抽样检测、数据分析、调研访谈,甄别两类选考文本对应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可信度和有效度,寻找文本特质与能力层级间的最佳平衡点;或多渠道征集各种体裁适合命题的测试文本、科学新颖的选考题题型,建立命题素材库。
(三)选修课教学: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据笔者了解,把选修课(特别是小说、传记类)当作必修课上或把选修课当作高考复习专题课上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习惯于课前替学生预设好研习内容,课堂上再“引君入瓮”。这种授人以鱼的行为背离选修课设置的初衷。
选修课教学应在“授人以渔”上下丁夫。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注重学习方法的习得与巩固。如整体感知法:懂“切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句段合并成群以清晰文脉;懂“圈点标注”,圈出文中流露或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标注与文章思路有关的词句;懂“化繁为简”,边读边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主旨),“怎么写的”(手法和技巧),“写得好不好”(鉴赏和评价)。拓展比较法:整合必修、选修教材及课外读物,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多维探究法: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深入研读,提出探究性课题,与同学一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图书馆等资源展开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读写结合法:以品位感悟、揣摩探究为手段,以独特视角去发掘选修文本中“写”的元素,通过拓展、迁移与辐射,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传记、新闻、科普文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可以是片段写作,可以是文学创作,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
①③李玉兰《从(光明日报)文章入选看高考语文命题规律》,《光明日报》2013年7月2日。
②余闻《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语文月刊》2010年第8期。
④郑桂华《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文体视角考察》,《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第9期。
⑤李维民、郑颖娜《高考文本阅读选考题考查趋向反思》,《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
(广东省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51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