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林冲“问仇杀仇”:阅渎的深度与快感

  • 投稿Pity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19次
  • 评分4
  • 36
  • 0

姜维平

林冲的故事发展到“风雪山神庙”一节,无疑更扣人心弦了,他终于被逼得举刀杀人了。阅读林冲“问仇杀仇”的文字,有两点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其一,林冲杀差拨和富安是一枪一个,杀陆谦时为何要先问而后杀呢?其二,林冲自“狱庙烧香”起,被步步紧逼,步步追杀,施其逼迫者高俅,令其追杀者高俅,林冲喝问骂问的矛头为何没有直指主子,而仅仅对准陆谦呢?对于第一点似乎不难理解,差拨、富安仅为小喽哕,陆谦是这伙杀手的老大,杀他之前顿宕一下,以便让他的罪恶下场慢镜头似的展示出来,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那么,对第二点又该怎么理解呢?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本身具有较为明确的语义,能够传递固定的理性信息。一旦进入特定的语境,语言所传递的除固定的显性的理性信息外,还传递着较为隐含的附加信息,如情感信息和时代信息。接受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尤其是小说这种艺术语言,我们就不能仅满足于显性的理性信息,还要深究细察其隐含的情感信息和时代信息。这样看来,林冲“问仇杀仇”语言层面的理性信息集中于一点,“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今日必死无疑。至于词语里的附加信息,我们可以沿“情理”二字,联系《水浒传》其书这一大语境去解读。

“义的愤怒”是林冲“问仇杀仇”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杀人是一种极端的反人道的行为,所以杀人偿命,古今同理。但当杀人与某一种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事件联系起来,情况就复杂化了。豹子头林冲刚烈勇武,又善良天真,一味忍让,安分守法,对法的威力既畏惧顺从又抱有幻想,但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他的小康生活梦想,更粉碎了他对法的幻想。这时,林冲喝问骂问陆谦的话语是:“我自与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通过林冲之问,我们更明白了高俅钧旨的奉行者陆谦追杀林冲,杀的是无冤仇之人,是自幼相交之人。这样,陆谦杀人是违情背理的不义之举。从林冲方面看,他是因高俅生事而被迫杀的,他被险恶的环境变本加厉地压迫着,穷追猛逼到了地狱之门才举刀杀人,因而,他的杀人是忍无可忍、走投无路、有理有据、情理能容的杀不义之人的义举。

孔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话表明了儒家道德观念中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所及甚为深远。但在《水浒传》其书的市井话语中,在林冲们的眼里,义是人间的情义、恩义和信义。当义利对举时,义的道德内涵明显偏重于情义、信义。但义的根本,义的默契,实际上是人人求得各自生存与发展的顺利,义就是自利,这样,义成了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它表明生活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人们因此既自律又他律。

陆谦为了讨好主子高俅见利忘义,杀无冤仇之人,这等残害林冲,违背了冤有头债有主的信义;他追杀自幼相交的朋友,蔑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间情义,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相处的规则:这是情理难容的。高俅固然是邪恶的,不义的,但他远离市井社会,而陆谦这种不义的小人恶人恰恰混迹于市井之中,今天与你奔波生计,同舟共济,饮酒作乐,品茶闲聊,明天完全有可能谋你的财,害你的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亲情、友情、信义于不顾。陆谦不正是为了讨好高俅父子才不惜出卖、谋杀自幼相交的朋友吗?他屡次献计追杀林冲,阴险毒辣;待林冲手刃之时,他又推卸罪责,卑鄙无耻。《水浒传》高举忠义之旗,但它的前部分突出宣扬的是异姓兄弟之情义,所以,林冲问仇的矛头对准陆谦是必然的,现实的,是符合市井人的生活逻辑的。

林冲先问仇而后杀仇,杀是被逼的结果,恶人陆谦逼,权势者高俅逼,那个屠刀密布的社会逼。林冲法外行刑,根本原因在于法失信于民和那个社会的极其不公道。林冲杀仇不仅是复个人私家之仇,也是代表着善良的人们对社会恶势力、对不公道的社会的反抗和宣战。当法不能保护人们,尤其是处于下层的弱小善良的人们的正常权利,反而成为恶人加害于人的工具时,人们超越法来做出极端的举动以维护人的基本正义和起码的生存状态也就成为必然。

林冲的愤怒是义的愤怒,“问仇杀仇”则是义的高扬,是义的暂时胜利。他在这一义举中充分表达了尊义崇义的道德情感,完成了英雄的自救,正朝着英雄救世、替天行道的方向迈进。

“现世报应”是林冲“问仇杀仇”所蕴涵的时代信息。

《水浒传》是英雄小说,更确切地说应是市民的英雄小说。它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的说话,其口传者和讲说对象都主要是市民。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它首先要受到市民阶层趣味的影响与制约。小说中的英雄的个性以及义利观和善恶观都更多地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和价值取向。林冲只骂问杀手而不骂问主子,并不会降低他反抗的力度,不会降低英雄品格的层次,相反,这正是市民眼中的真实的英雄行为。反之,陆谦被喝问骂问,然后被剜心割首,是罪有应得,是恶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现世报应,这正是通过林冲问仇杀仇传递出的时代信息——因果报应观念。

源自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在市井中盛行,影响深重。它认为,人们现世的穷达富贵是前生行为所决定的,而今生的为善为恶又决定来生的祸福报应。不过,在市民的意识中,除善恶的来世报应外,还有现世报应,“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便是对来世报与现世报的通俗概括。“天理昭然,佑护着善人义士,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小说中这一画外音式的议论,表明了市井意识中鲜明的善的现世报应倾向。

陆谦这个恶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弃了自幼相交的旧好,谋杀与己无冤仇的旧交;但他不是事后被雷劈,不是暴病身亡,更不是下世受到恶报或报应落于子孙头上,而是借安分守法、正直善良的林冲之口,现场进行庄严的判决,借林冲之手来法外行刑,当场手刃,使其罪恶之躯身首异处。林冲之问,问得正气凛然;林冲之杀,我们非但不觉得残忍惨烈,反而感到痛快解恨。林冲的问仇复仇,成为大快人心的善战胜恶的快意宣泄;陆谦的被骂问,被剜心割首,则是恶有恶报的现世报应。小说中的惩恶扬善的醒世劝世目的和善恶必报的自警自律倾向,作为一种隐含的时代信息,从这些“问仇杀仇”的描写中凸现出来。并且,对不义者的憎恶与惩罚,正是从反面肯定宣扬义的价值,这同样也契合了当时的市民心态。

穿越小说语言词面的理性信息,细品深究其词里的附加信息,在《水浒传》其书的大语境里,我们解读到了林冲“问仇杀仇”所隐含的深层信息:林冲强烈的道德情感的外射与市井意识合理的昭示。我们获得了阅读的深度,也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