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字
关于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有着不同的称谓,内涵也一直在不断变化。从教学模式到目前流行的教学形态,虽然逻辑关系不甚严密,却不乏一脉相承。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以它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传播到我国,教学模式被演绎得更是纷繁众多。
语文教学模式顺应模式大潮,也是应接不暇。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有影响的是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影响下,稍有教研追求的老师都力求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开展了“三导”教学模式的研究,该模式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随着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在进行着自我调整和变革,“三导”教学模式演化成了“三导”教学形态。
如何由原来的教学模式走入新的教学形态,我们试图通过“三导”教学模式的转化个例来讲述其演化轨迹和传承关系。
一、语文教学模式的通病呼唤着改变模式
教学模式自出现以来就被人诟病,李镇西说:“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李维鼎说:“那些称为‘模式’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体系只是建立模式的人‘习以为常’的做法,特殊性和局限性较为突出,‘照着做’时往往‘画虎类犬’,难以移植。”江苏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地,这里的名师群体基本上是主张去模式化的,这符合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关于结构和进程的设定,明显有着约束的局限,尽管很多笃信教学模式者反复强调模式不是机械死板,模式同样追求变化和创新;但模式一步步深入下去,怀疑它的人越来越多,用其他称谓替代模式的情况逐渐蔓延开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再提模式总有些心虚。
我们在本世纪初开展了“三导”教学模式研究,也沿用了模式这一叫法,但积极吸收了新课程理论,力图通过模式研究来解释模式本身的利弊。“三导”包括“导学”“导研”和“导评”三种形式,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灵活地、独创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和自我评价反思的思维品质。“导学”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自主探索、交流释疑和巩固小结三个操作要点;“导研”主要包括“问题选择”“探究指导”和“交流反馈”三个操作要点;“导评”主要包括“成果展示”“成果评价”和“反馈矫正”等三个操作要点。“三导”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有智有情的模式生成系统,也强调不是固定程序的“标准样式”。我们力求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在“导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存疑,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问题研究的形式“导研”,最后“导评”,进行评价反思总结。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和策略性等认识特性和情感特性。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但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时间使用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探究质量和学习时间的矛盾还无法解决,学生课外学习条件比如上网、到图书馆借阅资料等还有不少限制。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理念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如新课程强调建构,强调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而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范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束手束脚,如果不能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难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因此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是“三导”教学模式的困惑,可能也是教学模式所共有的问题。模式,不管怎样演进,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确实很难克服。几步几环式的教学规程不是教学的真谛,更不是语文教学的本性。环顾四周,取代教学模式的行为逐渐多了起来,名称叫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课型、范式,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形态的主体表述区域。但一时间似乎还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全面的质性的变化,于是以理念为要义的课堂教学形态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二、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应运而生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学似乎最根本的不在于结构和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例子,强调的是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无疑更多地强调了教学固化的东西。教学不是生产产品,制定程序,固定方法肯定有悖教学。“三导”教学模式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研、评,教师是配角,是导引。可越研究越发现,架构和套路逐渐成为模式迈不过的坎,教师引导之后是放开教学,但模式的约定却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新气象。许昌良的沉静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唐江澎的体味语文,等等,扑面而来。他们解放思想,呈现开放,深得人心,影响巨大。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的特点出发,抓住了学科特征,而不是模式固有的特称,放弃了形式的束缚,找回了理念的导引,回归了教学的本源。在教学理念下,形成丰富多彩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展现了新的教学形态。更为有价值的是,这些教学形态和目前推进的课堂样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目前主要的课堂形态,如美妙课堂、智慧课堂、积极课堂、生本课堂、生长课堂……这些课堂样式弥补了原来模式的缺陷,在各种先进理念的簇拥下,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这些形态不再是以过程和方式方法作为主要标准来制作教学,而是用多种多样的标准来解放课堂。比如,以目标为标准,出现了高效课堂、发展课堂等:以风格为标准,出现了情趣课堂、品质课堂等;以途径为标准,出现了自主探究课堂、问题驱动课堂等。当然,更多的是综合各种标准,让课堂包含所有教学要素,实际上每一个课堂形态也应该是一个体系。
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形态中,我们很少发现原有教学模式的华丽转身,要么是模式的坚挺延续,要么是形态的横空出世。其实,原有的模式科学合理地过渡到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再生,更能创造新的境界。我们研究的“三导”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进行吸纳,提出了“三导”课堂教学形态,调整原有教学模式的架构,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原来的研究呈现了新的发展风貌。不仅如此,我们围绕模式在锡山区区域内开展了“三品”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每个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理念与理解,形成了具体的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
三、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制作路径
我们认为,教学形态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不能仅仅突出教学的某一个部分或环节,那样就会重回老路。更不能因为是理念性的主张,就只停留在概念化的层次,甚至是口号化的表象上。
课堂教学形态是一个系统,这个体系主要应该包括理论、目标、内容、结构、途径、方式、风格等。就三导课堂而言,理论就是我国传统教学理论“道而弗牵”和西方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自主学习论。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实际上是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我们原有教学中忽视了教学目标,强化了教学的程序。但我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原来“三导”教学模式在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加进了课型、范式的主张,丰富了模式的教学表现力。特别是在途径上,适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追求,在研课的统摄下,积极汲取磨课、洗课、晒课等形象生动的实践途径。这些叫法通俗,老师们容易接受,便于掌握课堂教学研究的要领。单说洗课,首先让人把教学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洗的基本过程,什么地方着重洗就是教学难点和要点,什么地方采取不同的揉搓方式,就是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方式选择。更会由洗衣服引申到洗其他物品,就是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分析和实践。
我们目前构建了新型的“导学、导研和导评”的课堂教学的操作范式,设计了一系列指导学生以多种科学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培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形成了由激发自主学习意识、指导探究学习方法、训练探究学习能力、规范探究学习行为,巩固探究学习成果等具体操作方式;构建了由明确研究性学习任务、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为主要形式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的操作方式;构建了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点。
教掌模式向教学形态转变,是一个还不能得到教学理论界十分认定和解释的行为。但教学不能止步,原有的研究成果也不能不前。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路上,还需要更加仰头望天,同时又要贴地而行。
①李镇西《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与活力》,《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
②李维鼎《对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