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像树一样成长——谈理想的语文课堂

  • 投稿白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47次
  • 评分4
  • 75
  • 0

奚旭慧

叶澜教授说过:理想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语文课堂需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想的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追求。笔者以高中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诗歌部分”的现代诗歌教学为例,谈谈对理想的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细读文本,独立思考,独特感悟

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汪曾祺先生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对于学生的作业“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面对一篇作品,教师首先要用心品读,有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悟。那是纯粹个人化的解读,不依赖教参,不人云亦云。专家的评论可以作为参考,但不照本宣科。这样,才能更直观地了解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打动读者,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只有自己先有了触动,才能去感染学生。比如洛夫的《边界望乡》,读后最大感觉就是它“绝不雷同”于以往读过的任何一首乡愁诗。于是,笔者就从“感受洛夫的独特之处”着手,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抓住新奇的意象和语言,感受洛夫那独特的灼热的乡愁。

理想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真心投入。备课时,教师对文本一定要先细读,精读,反复地读。同时,教师得有一定的人生体验,对于人物的情感,能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诗歌是最抒情的文学样式。“诗言志”“诗言情”,诗歌具有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它体现了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人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每读一首诗,都是在回味一段情感经历。痖弦的《秋歌——给暖暖》中,有对往昔人事的深深怀念,有伤感而又美好的情愫,萦绕于心头。陈敬容的《窗》写了一段失落的爱情,“我”痛苦、惆怅,却依然一往情深。这样纯情的女子似乎就在身边。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善感的心灵。

二、强化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行军打仗,讲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引导,如何设疑,如何互动,如何总结,应当有“设计意识”。也就是说,适当的“预设”是必要的。它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想与安排。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篇课文,如果平时上课,需要两三节课时,但如果作为公开课来上,一节课也可以讲到位,而且内容更集中,重点、难点更突出。这是因为上公开课时,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各种问题教师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所以,教学变得高效了。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它需要适度的预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划者和组织者,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发挥主导作用。语文教学设计应贯彻新课程的“人本”思想,以激活学生参与、探究意识为出发点。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创设教与学的情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渐入文本。比如舒婷的《神女峰》,有位教师在上课时,在“情感探究”环节,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煽动新的背叛”?“背叛”什么?这“背叛”“新”在何处?作者是否在告诫读者“爱情无需坚守,背叛都有理由”呢?这样,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深层的情感内涵。

三、提高专业水平,丰富人文涵养

理想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人文涵养。要教给学生一瓶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否则,教师是无法树立自己的教学地位,也无法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的。课堂上,教师随口而出的诗句会让学生羡慕,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会让学生赞叹。教师的心灵、情感、精神都会无形地感染、熏陶学生。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语文老师而爱上语文课。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素养,广泛阅读,增强基本技能。比如诗歌教学,教师如果有较高的朗诵水平,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来创设情境,这样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适当地拓展内容,也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比如陈敬容的《窗》,有位教师就提到了陈敬容的散文《四月之忆》和她的另一首名作《自画像》,还有林徽因的诗以及萧红的作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事实上是“一个时代女性的背影”,是她们的心灵写照。教师没有丰富的文学涵养,是无法理解得深入,也难以有如此开阔的视野的。

四、唤起主体意识,提供思考空间和对话机会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空间和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从中感受学生多元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中有机创设情、趣、境的良好氛围,实现教学民主化、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笔者在上《窗》这首诗时,学生的解读,不时地给教师带来惊喜。笔者真得感到,教学相长,学生是那么敏锐,那么聪慧。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释放自己,展示风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提高,会获得成就感,会更自尊、自信。他们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不正是理想的语文课堂要达到的目的吗?

五、调动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文本,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呢?新课标谈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诗歌,很多都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营养。许多意象、意境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古典诗歌的知识积累,学生在回忆古典诗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蕴。比如《窗》中“重帘”这个古典意象,可以联系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会它表达闺怨闺情的传统,感受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而像“太阳”、“四月的蓝天”这两个意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联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语句和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句,再调动生活体验,感受那种明朗、美好的意境,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对“你”的憧憬与爱意。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学生才能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有些作品虽然有时代性,但表达的人性、人情是相通的。许多现代诗歌,读来都不会有隔膜之感,读者会觉得诗人表达的那种感受,正是平时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新诗表现的情绪、思维是现代的,离我们很近,感觉很鲜活。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活动环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比如,对痖弦的《秋歌》中“暖暖”的理解和探讨,可启发学生去感受“你身边的暖暖”。对洛夫《边界望乡》的乡愁感受,可以让离家求学的学生“说说你心中的乡愁”。对舒婷《神女峰》的爱情观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谈谈“我的爱情观”。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感悟诗歌传达的那种健康的、美好的人性,学生的心灵才会得到启迪,得到熏陶。所以,学习语文一定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六、积极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诗道贵悟”,诗歌的阅读与欣赏要靠个人的领悟。只有学生自我感悟与学习,才能真正感受现代诗歌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诗无达诂”,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的程度也各有深浅,教师要适时地鼓励。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生成的。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会现时生发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说,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那么,生成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良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追求“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理想境界。它使教学针对性得以增强,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让自己像树一样,根深扎在地下,叶吸收雨露阳光,在岁月中、风雨中历练、成长。有一天,当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时,会是学生眼中最美的风景。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也要像树一样成长。教师要给他们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奚旭慧 浙江省天台县天台中学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