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考复习中文言文解题能力的培养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94次
  • 评分4
  • 90
  • 0

董健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的能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考试说明》对“浅易”也作了说明,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那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考文言文不会考察难、偏、怪的知识点。

首先来分析一下目前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的基本结构和题型:两道选择题,一道考察文言实词,一道考察概括题;两道或三道翻译题;一道概括题。弄清了题目考察的形式和内容,文言文复习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之后就必须强化一种意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的恒心和毅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它绝不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空谈,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呢?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朗读,把握句读,内化提升

新课标教材中,每本必修课本中都入选了若干篇文言课文,这些文言文堪称文言佳作的代表,是我们现代人通向文言的桥梁。它们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涤和检验而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学宝库中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文章,复习还是要注重文言文的诵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之后,才能够将它内化为自己所有。反过来,连文言句子都读不起来的学生,何以谈对句子的理解呢?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只有用心真正的多读几遍,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比老师直接灌输的、被动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早读课,利用各种诵读方式,注重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久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二、弄清考点,逐一对照,夯实基础

从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或知识储备来讲,它需要这些要求:理解常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掌握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注意常见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的特点及词类的活用。这些储备完全可以通过平时的积累来加强。至于考点中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要求,我们倒不必太担心,只要把基础夯实了掌握了、文章读懂了,这样的要求自然会达到。那么,如何夯实基础呢?

第一,考点所列的常见的120个实词的用法和15个虚词的用法应当了然于胸。可以将这135个词分解到每一天的复习中。每天掌握几个,这样化整为零,弄清了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记住典型的例句后,在考试提供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够知道这个词语的具体语境的意思。

第二,弄清特殊句式。常见考察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注意分类整理,把每个句式的特点牢记于心。举个例子:就被动句来讲就有一些标记,如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意思上表被动。6.无标识的被动,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判断。把每一种形式的被动句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例句,熟记于心,就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么试卷上出现的被动句也是较容易看出来的,其他的句式也当是如此。

第三,辨明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懂得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什么是定语、状语、补语等。常见的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一般分为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一般分为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一般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以后的翻译的一般规律,从课本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类积累,熟知典型例句,那么,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有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解题的质量。

三、强化训练,培养语感,掌握技巧

强化训练,可以反馈以前知识点积累掌握的情况,又可以在实战中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求字词的含义、句式运用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课内旧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语感有两个方面基本要素:一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在听读时能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说写时能用精当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通过强化训练,针对这两要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敏锐感受能力和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会大大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在高考中的赋分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可掉以轻心,始终重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累过程,把历次训练后出现的错误整理归纳,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类似的错误重犯,从而解决某一类的问题。相信日积月累,“金石可镂”。

(董健良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 2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