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春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郑桂华老师的这种理念,在她的《安塞腰鼓》教学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一、落点于“文本表达”,旨归于“核心价值”
郑老师把《安塞腰鼓》教学的重点放在她认为本文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本课教学她设计了五个环节:检查预习,学习词语;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探究决定本文感情色彩浓烈、语言表达形式特点的深层原因。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追求“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和方法。”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清晰可辨,实实在在,而且完全对头。这就彰显了《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核心价值。王荣生教授评价郑老师这节课“依据学情,关联体式,流程清晰,落点准确”,无疑是中肯到位的。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细节处置浑然天成
郑老师的语文课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这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在《安塞腰鼓》教学中,郑老师基于语文学习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赏析探究。教学的第一层目标(问题):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第二层目标(问题):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第三层目标(问题):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学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没话说的情况,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教学实录不难看出,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教师多实施课程方向调控,少理念意识的强迫灌输;她让对话承担起多种功能。这启示我们:对于一堂课来说,不存在一定要具备什么基础、达到什么理解程度的学生,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比如学习形式,虽然总体上以学生表达为主,但也没有认定哪些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才算好;再比如板书,虽然大体有设想,但具体用哪个词语,她的板书几乎都是从学生的发言中去选择,从学生的读书中去发现,在自我的调整中比较筛选。这样一来,教学就实现了“师生密切合作、学生积极参与”的目标。教师就觉得自己在享受课堂,享受学生的智慧与成长。
郑老师的课堂是自然生成的,“不蔓不枝”逐步深入,真正的让学生“动”了起来。这让笔者联想到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何时抛出一个新巧的问题,何时进行小组讨论,何时达到高潮……就像经营一篇文章那样,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过渡照应。郑老师认为这种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是不足取的,因为这是按照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的随意变化等可变因素排除在课堂之外了。这样的课结构完整却比较生硬,表面热闹却缺少生成性。
再看本课教学的一个细节处理: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等了一会。)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多么自然的引导,多么恰切的评价。郑老师曾说“如果老师从来就不好好倾听学生发言,怎么能指望学生懂得尊重,懂得倾听的重要?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而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
三、朗读赏析两相宜,学法指导细叮咛
《安塞腰鼓》一文,最大的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阳刚美。这种气势和情怀,主要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排比、反复等整句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受到这种阳刚之气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价值。“反复地诵读”是引导学生“体味和感悟”的手段。郑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朗读的落点是“感觉”:先是“自由朗读课文”以形成“感觉”;再让学生各人读“传递感觉更强烈一点”的片段;接着交流时同学试读、教师范读;在教学流程的终端,同学们轻声读再“热烈奔放地”大声读,“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整个教学流程中,“读”都是有功用的,不是为了读而读。
我们来看一处郑老师的范读处理: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在这里,郑老师把自己的范读适时的运用于对文本语言的赏析之中,目的还是在于强化学生的语言“感觉”,(这里是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赏析语言了)始终把握和体现学习语文的核心价值。
观一节好课,犹如站在山谷间,看溪流潺潺,而小溪的每一步流程都是依据山势天然形成,溪中的石头决定了小溪的形态和流向。郑老师的教学如同随物赋形的小溪,依据学情,循循善诱,从读书坐姿到课堂笔记,时时不忘组织教学和学法指导,面带微笑,亲和友善,让学生如坐春风。从头至尾,给人一种小溪般自然、清新的感觉。而且在这自然清新的背后,又能“深入到地层深处”,以至于“到达平流层自由飞翔的境界”。
(葛维春 安徽省太和县教育局教研室 2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