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根据人才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等作出的战略决策,同时也符合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升入本科不久的高校,由于软硬件条件差,基本上培养不出学术型人才。学生方面,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少数爱学习的学生多为准备考研者,他们考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找工作。但随着高校不断提高推免生比例,不少名校热门专业甚至将保送生比例提高到一半以上,考研也变得越来越难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转型意味着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合肥学院的经验是把学科导向变成专业导向,一切围绕学生的培养配置资源。能力培养是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而在专业框架下,则实施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在对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能力培养方案,最终把学生的每一项能力具体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这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打破了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变“教师要讲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1]。河南省黄淮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核心、四个统筹”。其中包括: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2]
转型势在必行,但是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的条件参差不齐,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作为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的转型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创新,课程体系需要重构,教学方式需要改革。作为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会保留下来,因为它对接一项基本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但是必须改造。
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1)喜欢感性知识胜过理性知识;(2)喜欢现当代胜过古代,用唐代韩愈的话就是“有志乎古者希矣”(《答李翊书》)。(3)喜欢文学胜过语言。学生的课外读物多为文学作品,并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名著。在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评价和打分中,文学课老师一般要高于语言课老师。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其实并非真爱,消遣的成分很大。
目前公认的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为了贯彻这个精神,古代汉语教材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古代汉语常识)三结合的体例。感性认识体现在文选上,理性认识体现在通论上。由于在古代汉语常识方面词汇知识特别重要,因此教材除了在通论板块讲古汉语词汇理论知识外,又安排了几个单元的《词义分析举例》,旨在教给学生分析词义的方法。应该说,以上设计是很科学的,但是现在看来有点理想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代汉语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学生阅读古书的实际能力如何?——令人失望!因此该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值得检讨。从应用导向出发,古代汉语课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内容的增减
在目前的课时内,通论要减少,相应地文选要增加。一直以来,通论和文选各占一半的时间,甚至通论占得稍多。从教学效果看,通论既没有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又挤占了文选的学习时间。如果着眼于语言能力,理性认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除了中文,中国古代史、古典文献学、中医、图书馆学等专业也有古代汉语课,它们的工具性、应用性都很强。历史系的历史文选课和中医的医古文课均是文选性质,但是都能获得各自专业所需的能力。如果单拿文选比较,各专业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中文的古代汉语课选择文学作品。作为中文专业组成部分的古代汉语理应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古代汉语,但是如果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就需要改造了。
中文系学生讨厌语言理论,接受能力也有限。四年本科毕业,不会分析句子成分者大有人在,至于形态、范畴、音位等概念,更是一头雾水。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虚词用法用知识的掌握也好不到哪里去。
现在通行的方法是在扬弃古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四”以前的历代文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是“死记硬背”。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阅读古文的能力强,甚至会写古文;不足是缺乏理性认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重诚然好,但是如果二者不可得兼,我们宁可舍理性认识而取感性认识了。
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三位先生合编的《文言读本》包括两大块内容:导言和课文,篇幅比例大约为1∶3。卷首的导言,说明文言和现代语的种种区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虚字。其中虚字部分罗列了一百多个,把它们的用法分项举例说明。每篇课文后面有几种帮助学习的项目:(1)作者及篇题;(2)音义;(3)古今语;(4)虚字,基本上落实在导言中对虚字的说明;(5)语法,指出除虚字以外的语法上值得注意的事项;(6)讨论及练习。[3]
《文言读本》的结构值得借鉴。我们要把古代汉语改造成以文选为主、以通论为辅的课程。通论部分又可分为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基本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文字、音韵、训诂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相关知识包括古代文化、文献学等。古代文化知识如职官、地理、历法等属于专门之学,完全可以不讲。基本知识要大大压缩。现在语法讲得太多了!音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太难了!文体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学。
现有的各种古代汉语教材均根据文体特点把文选分为若干单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适当添加地方文献文选,因为中文专业的人才定位之一是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二、教学方式初探
探索新型教学方式要立足于下列原则:(1)抓住“能力培养”这个核心,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学生要干什么”;(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就古代汉语课来说,现阶段可以选择两点进行突破:
(1)做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的文章
过去也讲结合,实际上是两张皮。有些古代汉语常识没必要单独系统地讲解,完全可以融入文选课中。例如在讲解古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在讲白文的过程中培养古书标点的能力,在讲诗选的过程讲解诗律,在讲词选的过程中讲词律,等等。即使是一些需要独立分单元讲解的理论知识,也要抓好在文选中的落实。落实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途径,例如讲完字际关系后,布置学生在制定的文选中找出异体字、通假字等。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宗旨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技能。古代汉语的常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顶多来一点互动。这种方式亟需扭转。初步设想在课堂上借鉴阅读指导模式,增加课堂练习。对于操作性强的知识,尝试边操作边讲解,例如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常用工具书,可以把课堂搬到图书馆阅览室。另外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优化古代汉语课的实践教学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中的课程建设刚刚起步,没有多少成功经验可供模仿、借鉴。本文只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以此向同行请教。
注释:
[1]本报评论员.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N].中国教育报,2004-4-16.
[2]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 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以河南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为例[N].中国教育报,2004-4-14.
[3]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文言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于建华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2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