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文芝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之能自觉”,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而提出的语文教学观念,是民主的管理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它表现出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助,课堂氛围的自由活跃。要想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观念,构建平等、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创设自由、活跃、民主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去形式表演,存思维参与
语文课堂中的民主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基础上的双向主动交流,是思维的交流而不是单纯形式上的以学生活动为主。
在教授贺铸的《横塘路》的课例中,教师先由历代文人写愁的句子引入,然后请一个男生配乐朗诵,接着全班齐读。读过之后让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之前的预习作业,分别是:(1)关于贺铸的相关情况。(2)古代诗人关于香草以及美人的描述及其深层含义。(3)本词中“凌波”“锦瑟”“蘅皋”“彩笔”等典故的来源。
在解读完整首词之后先是齐读,然后是一个学播音表演的女同学配乐朗诵。在课堂的最后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将《横塘路》改写成的现代诗歌,展示的内容是课前已写好的和课上修改之后的。
无疑,这堂课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突出了学生的民主地位。遗憾的是在所有的朗读环节中,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以及点评,学生只是走过场似的展示而已。在展示预习作业时,教师既没有对展示作业的同学进行点评,也没有对其他同学提任何要求。最后学生展示改写的现代诗歌时,教师没有点评,也没有提问,只是先后请了两个同学展示他们的作业。这就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单一强化学生地位的课堂不是真正的民主课堂。民主课堂不能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过分放松课堂,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或者引导学生点评,起到以读来理解文本的效果。尤其在最后修改已经改写好的现代诗时,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修改的原因,以此来带动学生谈初读和深读之后不同的阅读体验,这应是一堂非常生动的诗歌课。教师应该在原生态的学习矛盾之中,抓住教学契机,去除形式上的伪民主,让学生真正从思维上进入课堂,实现真正的课堂民主。
二、弃灌输捷径,求思维碰撞
在具体分析文本的环节中,教师抓住这首词的中心“若问闲情都几许”,投影展示了学生预习时的问题: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只有春知处”表达了什么?作者所喜爱的美人有何深层含义?抛出问题之后就让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比较迅速地写出如下板书:
美人:寂寞 迟暮
情:相思 抑郁不得志
学生回答问题时完全脱离文本,直接给出关键词,教师并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本。教师在分析写景的句子时,在学生齐读之后,问学生写了哪些景。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草、絮、雨。继续追问景物的特点,再次异口同声:多、乱、缠绵。
这些环节看起来是体现了学生课堂的民主性,让学生自己讲出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些答案都是概念性的或者结论性的,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进行思维的碰撞,因此,这样的民主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参阅课堂的民主。
要实现语文课堂学生思维的民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对话”教学。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部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实现文本由专制、封闭走向开放。没有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与对话,看不到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灵动的趣味,一切都以知识点的形式来进行灌输,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心灵、智慧、能力的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引伸开去,从而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使之达到豁然开朗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语文是“水磨功夫”,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对于课堂上要重点学习的文本需要集中力量重锤敲打,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一带而过。《横塘路》是一首词,诗词是浓缩的精华,首先应对词句本身进行推敲,比如“冷波不过横塘路”之中的“不过”,引导学生比较“过”与“不过”,就能体会美人的若即若即的朦胧感。还有对最后三句话的处理大可慢一些,可以先让学生还原词作,对这三句话进行描摹,走进词人的内心,在描摹的基础上再概括景物的特点,最后结合三种景物描述意境:细细密密,纷繁细碎,无所不在,充塞天地,没完没了,无法排遣。不沉重却弥散;不急骤却久长;不痛入骨髓却无法挥去,不能理清……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感性的感受作者的“闲愁”,而不是单纯的凭借几个生硬的词语。
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于学生预读产生的文本,教师要尊重和保护,不能因为它不成熟,甚至幼稚,而废弃它。尤其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具有多义性,简单的或相同的文字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内涵,而对意象和内涵的把握情况往往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有关,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不能任意否定学生的那一“义”而把自己理解的一“义”奉为绝对真理。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能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进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没有民主参与,则难有真正的自我体验。在最后呈现阅读的结果时,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该是在学生思维碰撞的基础上总结而来,这样学生才有成就感与参阅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民主化。
(二)进行师与生的对话
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就他们共同关心的文本涵义、结构、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主动交流。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由教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的共同讨论。传统语文教学以让学生接受现成的既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课文的讲解与分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及方法。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诱导学生参与其中”[1]。这为学生对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空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学习这首词的机会向学生介绍诗歌的特点“语断意连”。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最后一句“只有春知处”,怎么到了下阕就成了“飞云冉冉蘅皋暮”,这时间的跨越如何理解。诗词的“语断意连”,这断开的空白,就要运用联想、想象进行补充:词人目送美人,看如痴如醉,久久站立,不知不觉,已是日暮,体现其情感的浓烈。教师应介绍一些方法,并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教师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对话。“问答式”语文教学提问叫答的对象只是少部分人,有的教师只在举手的学生中或者点名选择回答者,这就使那些不想答、不愿答和不会答的懒惰者、消极者和困难者永远处在回答圈外,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被少数同学“霸占”,出现了“话语霸权”现象,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这样的语文教学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具体执教《横塘路》时,可以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根据课本注释谈阅读的第一感受;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活动,以词人口吻,描述情境,描摹情景;按照座位的方便原则,分组讨论词中的“闲情”该如何理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课堂。
(三)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
真正民主的课堂,还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年龄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经验阅历相互接近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获得一种互补性的提高,从而也激发了新的热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利。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2]。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不是为了形成统一的个性、统一的思想和一致的意见,是要鼓励对话双方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发展各自的个性与精神,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将横塘路改写成的现代诗歌。展示的内容分两部分,分别是课前预习时写好的和课上经过学习之后修改的。但是,让人遗憾的是仅仅是展示而已,没有任何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么几个问题:同一个同学展示课前写好的和课堂上修改的两首现代诗歌的不同,哪个更好,为什么;不同学生展示同一个时间点改写的现代诗歌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引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其他学生点评呈现的诗歌,在点评的过程中可以与呈现者有所交流。这样生生之间的对话,是课堂呈现多元化的思维展现,可以借此实现真正的课堂民主。
三、舍不当拓展争吃透文本
课例中,在诗歌学习之后,下发学案,学案上有很多现代诗歌。教师让学生找到学案上戴望舒的《雨巷》,开始讲解“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代表着作者的希望,并且总结《雨巷》和《横塘路》的共同点就是哀怨朦胧。整个过程非常迅速,速度慢的同学并不能完整细致的读完《雨巷》,完全是教师在讲授。学生对本堂课的重点《横塘路》是否读懂仍然让人疑惑,花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拓展,有点舍本逐末。
这样的文本拓展走马观花,所具有的效果让人担心。应该对所学文本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阅读之后,才能循序渐进的进行拓展。课堂的拓展,应该以文本的延伸为主,以有效为原则,不能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丰富而一味地拓展,无视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否则,会使民主课堂越走越远。
民主,是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在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努力地实行着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实现真正的课堂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
注释:
[1]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
[2]王坦,高艳.论合作教学的互动观及其启示[J].福州:教育评论,1996,(3).
参考文献:
[1]雷石.对话与阅读[J].教学,2001,(8).
[2]孙春成.中学语文一课堂创新教学模式[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4]火青,刘朝中.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民主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4,(4).
[5]邱广禹.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探索,2006,(6).
(鹿文芝 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