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 投稿门徒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39次
  • 评分4
  • 66
  • 0

◎丁吉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和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箜篌引》、《桃花扇》、杜甫诗中体现出来的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思想。

难点: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的梁任公先生怎样实现救国理想。

教学过程:

一、印象梁启超

导入:在你们心目中,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凭借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大体可以得出他是维新运动领导人,政治家等结论。

教师打出梁启超的个人档案

中文名:梁启超

别名:字卓如,号别公,饮冰子,衰时客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州新会

生卒年:1873.2.23-1929.1.19

所属年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

职业: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

思想核心:爱国,救国

业绩:政治,学术

教师总结: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九位子女中,有三个院士六个专家。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来说,一个中小城市有一个都是骄傲了,可梁启超家居然有三位院士,他的家庭教育竟能如此成功。今天,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来感受梁启超磅礴的人格魅力。

课下给同学们发导学提纲,里面的重点字词都标清了,高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独立完成。

二、走近梁启超

1.教师发问:梁任公先生在哪演讲的?讲了几次?有关演讲的内容集中在哪些段落?

学生明确。

2.本文是借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怀念梁任公先生的,但并非写了演讲的全过程,他选取了哪些方面?

多媒体显示:

演讲稿

出场

开场白

讲课内容

背诵方式

兴致所至的表演

交代演讲效果

给学生问题:选取你最感兴趣的片段分析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然后用“这是一个_______的梁启超。”总结出来。要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你的结论,用《焦点访谈》的话说就是:用事实说话!

多媒体显示鉴赏人物性格的方法:一正面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等;二侧面描写人物,主要包括别人评价、他人衬托、环境烘托等。

有的学生从演讲稿“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得出这是一个认真仔细的梁启超。

有的学生从人物出场“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得出这是一个自信、睿智、潇洒的梁启超。

有的同学从开场白“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得出这是一个幽默、自信的梁启超。

……

教师总结:自信、睿智、率真、至情至性这些都是作为学者梁启超的性情,其实在作为一个学者的背后还有一个我们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另一个任公先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走进梁启超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仅仅凭借个性独特,风神潇洒,自信率真的演讲可能会让人一时难以忘怀,可要想让人几十年不忘,并且使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化发生强烈的爱好是不可能的,除非里面有更让人感动的东西。我们来看梁任公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找出主要讲了《箜篌引》、《桃花扇》、杜甫诗。

2.学生齐读《箜篌引》,教师发问这首诗只有简单的四句话,为何作者二十年后仍让人难以忘怀?

学生回答梁任公先生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公无渡河,(劝你不要渡河,)公竟渡河。(你还是去渡河。)渡河而死,(落入河中淹死了,)其奈公何。(让我拿你怎么办啊?)

这是汉乐府中最短的诗了,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一样,同是写夫妇殉情之作。据《古今注》中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一天早起撑船,见一个“白发狂夫”,不顾危险,横渡急流。他的妻子追来阻挡不及,夫坠河而死,妻弹着箜篌唱出这几句哀歌后,亦投河自尽。子高的妻子丽玉听说这件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箜篌引”这个曲子。

刚才同学们已经读了《箜篌引》知道了这是一个悲剧,“公无渡河”就是劝解的话,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公无渡河”是质疑,既然一切的理由皆知渡河的危险,为什么还是要去渡河?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亡的力量。令人毅然前行?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驱使一个人用生命去追求?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

所以能让作者听过演讲二十年后仍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梁任公先生自身的才华,先生肯定从中包含了深刻的情感。《箜篌引》是一个悲剧,但让人难忘的是它不只是一个遥远的悲剧,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可以逃离,但他选择了直面死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任公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畏惧退缩,一直为随后的反对袁世凯筹划了云南起义等,为报国的理想努力着。这首诗也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内心执着的坚持与理想。

先生如此之悲,正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死是执着,难道活着就不是执着地坚持理想吗?

3.教师发问:先生讲到《桃花扇》中“高皇帝,在九天,不管……”这一段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为什么会这样?他从明朝最后一个励精图治的崇祯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

学生一下就说出了光绪帝。光绪也是位很想有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任公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落,他的悲在于一腔爱国努力付之东流。

教师总结:千古文人之心同出一辙,可知先生一片至情至性,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在讲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生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了。他为什么笑了?

学生回答因为他从杜甫诗里看到了国家重归统一而极度喜悦的心情。

本诗是任公生平第一快事,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梁任公先生无限喜悦的心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年代,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又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和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对国家的赤诚。

5.学生概括这是一个________的梁启超。

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

赤子之心

……

这正是文中最后一段“有热心肠的学者”的具体体现,正是先生的这一片热忱的爱国情怀感动了莘莘学子,这也许才是我们所熟悉的梁启超先生。

6.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多媒体展示:民国十年,他应天津南开大学之聘,在该校主讲中国文化史。这年十月以后,又应京津各学校的邀请,曾作公开讲演七次。

民国十一年四月起,梁氏应各学校和团体的邀请,曾作学术讲演二十余次。

民国十二年七月主讲南开大学暑期学校;九月起在清华学校讲学。

民国十三年春,他在南开讲学。

民国十四年九月初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这年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民国十五年,梁氏就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同时仍在清华讲学,并忙于三馆馆务和学术讲演。

民国十六年,梁氏就任司法储才馆馆长,并担任人生哲学一课。

梁任公先生是不是就钻进了纸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呢?作为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什么退出政治舞台而甘心做一名学者四处演讲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对,他认为学医只能拯救人的肉体,而文字能够拯救人的灵魂,他要去唤醒国民的灵魂。梁任公先生又何尝不是呢?

多媒体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生在学校时,今其研究一切社会应用之事,则学校愈多,国家愈进步;……总之,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在学校时,于社会应有之知识研究有素,毕业后断不患无人用之;在学校养成一种活动之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可以不必求人,亦足自立。

-------梁启超

学生思考,得出他是在寻求新的方式爱国救国,他要做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要做撑起火炬的领路人,他和后来的闻一多、李公仆、老舍、鲁迅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教师总结:在他的影响下,他的长子梁思成,著名的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为保护中国的古城墙,古建筑而奔走呼号,拼尽一生的精力。

他的次子梁思泳,著名的考古学家,用科学的方法主持挖掘殷墟的考古工作,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明。

他的五子梁思礼,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的学生梁实秋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了一名作家、学者、北京大学的教授,事隔多年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次让人终身难忘的演讲。

如今看了梁实秋的文章,不知又会有多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及梁任公先生,产生强烈的爱好!

结束语:这是一个任沧海桑田,我心依旧的梁启超。岁月能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年龄和容貌,改变不了的是我们那颗永远的中国心。

(丁吉正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