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前置问题设置方法初探

  • 投稿Crus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5次
  • 评分4
  • 24
  • 0

王志霞

“生本”教育理念引进我校以来,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个理念中涉及的教学流程引起笔者浓厚的兴趣。本着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笔者在前置问题地设置上进行了一些实践,具体如下:

学生是课堂的根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可依赖的重要资源,所以设置前置问题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水平、情感动力等,要认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起点和基本态度。如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概念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并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前置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无法着手预习;如果太简单,那也激发不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情感问题,必须得考虑:学生愿不愿学、肯不肯学。这个问题如果太过死板,可扩展的范围不大,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缺乏动力。笔者从《逃学威龙》这部电影中那位女教师布置作文题目的情节得到启示:把大概的问题都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选择,看看学生喜欢从哪个角度去预习,或者让他们自己来想一下这些已生成的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下课的前几分钟做,也可由于课代表来收集,或课后由小组长负责收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阅读去欣赏,从而增强认知。基于尊重学生主体的前置设置,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形成让学生有兴趣去学,课堂上有愿望去表达的流线程序,学生的地位得到彰显。

更宽泛的前置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时更自由。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主体,他们的情感、认知是丰富多彩的,是不确定的、无可限量的。前置问题可以带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前置问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有限的课本知识先行咀嚼一次。这一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个人智慧的过程,它包含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行为主体对人生、他人的一种主观能动反应。如果前置设置太过狭窄,有可能无法与每个学生主体的认知形成共鸣,让学生的主体认识找不到着落点,失去兴趣。所以如何让课堂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绽放异彩,宽泛、自由的前置设置是关键。如鉴赏文本时,可以让学生从文句、语段、主题、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等角度去引导思考文本的内容,表达他们的认知和困惑。

更和谐的前置设置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滋养。每一个学生生长的环境和生活的空间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个人化、个性化、智慧化和生命化;所以对教学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他们的主观构建是我们无法预设的。在这样青春敏感的时期,教师更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性;要想文本更好地引起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在设置前置问题时要考虑到接受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这样学生完成自我阅读、内化、提升时才更有效率。如用正面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认知,利用一些情境设置来缓和前置问题的尖锐性,让学生在知性环境中自我感化。

有策略的设置前置问题让学生的“吸引”更好。每一项新事物的引进和接受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前置问题时,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刚开始学生可能没有办法或不愿用课余时间去完成,我们可以用课堂时间来让他们探讨、思考,在不断的探讨、研究中,他们就会发现,知识面狭窄是一个瓶颈,就会有个别的学生利用课外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看法和论点,由少到多,这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可能还有一个扶助阶段,这就是考虑到学生对新方法的适应。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子,逐渐转换,慢慢培养,最终达到目标。

经常性的调整也会使前置问题更有“新鲜感”。高中生的青春特点之一就是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的问题出现模式化、僵硬化的特征肯定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同,所以在设置前置问题之前老师要不断反思,我们需要了解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并且最好能结合他们感兴趣的前沿内容来进行设置,如结合一些时事、八卦来进行针补,才能保证不被学生腻烦。

“着落点”让前置问题更有“活力”。这里所说的“着落点”就是评价方式,这一点我校的顾老师体会更为深刻。最关键的是多元化和综合性,一般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形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周期短、频率高等特征,及时,有质感,以鼓励为主,可采用黑板记分法,笔记本记录法等;终级评价是指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的落实,使前置问题的实效性得到保证。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比文本中出现的具体内容。

课前预设是教学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以生为本”理念中课堂教学的点晴之作。没有前置问题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课堂则是颓废的。因此,在“生本”理念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精心预设前置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才能更好地开发学习潜能,让学生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建伟,周小蓬,高凌飚,陈冀平.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王志霞 广东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 52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