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提高语文教改效率

  • 投稿LeeJ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92次
  • 评分4
  • 79
  • 0

徐光超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基本结构是多元的,并研究出人的智能(力)是由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智能等九种智能(力)构成。我国语文教改的目标指向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理念。本文在于解读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运用多元智能主要理念,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改的辩证关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科学而合理地落实语文课改的新理念,意在提高语文教改效率。

一、新课改的目标指向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实现目标,需在教改过程中多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现代教育理论中,多数学者较认可并推崇“多元智能(力)”理论,笔者学习运用多元智能(力)的观点,探讨落实语文教改中的新理念。意在请教于有真知灼见的同行和专家。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析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传统的智能(力)理论如“智商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都认为人的智能(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但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却把智力界定为“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他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人的智能基本结构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认为人的智能(力)至少由九种智能(力)构成:⑴语言智能。⑵音乐节奏智能(力)。⑶逻辑数理智能(力)。⑷视觉空间智能(力)。⑸身体动觉智能(力)。⑹交往人际智能(力)。⑺自知自省智能(力)。(8)观察自然智能(力)。(9)生命存在智能(待研究)。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除第9项“生命存在智能(待研究)”外,人的8项智能基本内涵为:

1.语言智能是指运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的能力。即口头语言及文字语言的运用能力。由此可知,语言智能强项的儿童可以通过说话、倾听、阅读、写作来学习。

2.音乐智能是指个人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单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逻辑等关系,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感受能力。包括精确感觉物体或形状在脑中形成图像以及转换图像的能力,是人们生活学习的基本智能。

5.身体运动智能是人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6.人际智能(人格的外部发展)是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息与意向的能力,包括了辨别他人的心情、性情、动机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7.内省智能(人格的内在发展)是一个人自知自处能统整自我情感与情绪的辨识与调整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他事物进行有效辨识与分类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的理论主要特点分析

1.多元智能具有可教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通过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人的每一种智能得到发展。

2.多元智能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每一位正常人身上都同时具备多种智能的潜质。

3.多元智能具有发展性: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

4.多元智能具有组合性:智能之间是以组合的形式而相互发挥作用。

5.多元智能具有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各种智能以多种方式对人发展起作用,人类在所有智能方面都有创造的可能。

三、多元智能与新教改理念的关系

教育要尊重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智能强项,以优势智能的充分发展带动全面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才是其发展的起点。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强项,使其发扬光大,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强化。

四、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语文课改实践

(一)根据多元智能具有可教性特点,将对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新课改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拓宽了教学视野。比如,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学生必然善于小组合作学习,自我认识智能强的学生则倾向于问题探究学习,情境学习更有利于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学生,操作性学习更适合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发展属于自己的智能。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一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综合性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明确语文学习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才会主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不断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想像,启发学生质疑,重新思考语文文本中前人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传统结论的正确与否,引导质疑必须是在原有知识和结论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盲目的怀疑。构建开放课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舒展。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情趣,要尽量以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当实际生活场景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时,知识便不再枯燥而变成了学生喜欢的东西。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多项智能为目的。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由成长的精神空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学生的八种智慧潜能可以通过各类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

1.根据言语智能的特点,宜采取综合方式。如引入故事、课堂讨论、录音、写日记、出版与交流等。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将讨论法科学地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教师可设疑:“除了曹冲的办法,谁还能想出其他更科学的办法去称象?”来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既煅炼了学生言语能力,又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根据逻辑数理智能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用它来指导文本中涉及到的数理逻辑自然等内容的教学。在讲解语文课涉及的人和事物的内容时,让学生归纳人物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分析人、事、物与社会的因果关系等,都是对逻辑智能的应用。比如教学《赵州桥》一文,可以重点激励学生思考“桥的设计在新建时预设的桥身倾斜度对此桥生命力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等。

3.根据空间智能的特点,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把各部分园林实图制成ppt电子幻灯片,结合课文的内容边介绍边启发学生思考,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4.根据动觉智能的特点,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如结合文本中散文、游记等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亲自动手动脑、积极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肢体及动觉的能力。

5.根据音乐智能的特点,教师可以此为指导设计以音乐配合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有效学习的情境。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配上与之相应的《明月几时有》的音乐。就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6.根据人际智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共同与老师咨询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既能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取得进步。

7.根据自省智能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如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如果自己是课文中某位人物会怎么思怎样做等,以培养学生自我省我的智能。

8.根据自然观察智能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宜将语文课堂转移到户外,结合文本中相应的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或通过录像、实物、动物和植物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为变革传统教学方法与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要求教师更新传统的智能观念,完善智能结构,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语文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去。创设有利于学生不同智力表现的丰富的教学环境,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多能全面发展。以期达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逐步提高语文教改效率。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朱慕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徐光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