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守江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么,教育管理者和执教者,也应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现状怎样?将会发展成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归教育生命的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目前应急需从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对此,人发展的公平性和质量便成为新教育政策、行政的两个核心目标。所以,办现代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目标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目标的回归——促进教育的公平——主要有三:一是基本教育机会的公平供给,二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体制和机制,三是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教育是在制度化过程中走向现代化的,那么,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
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究公平与质量的偏失
“公平”的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质量”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公平”既是满意教育的前提保障,又是满意教育的最终归宿。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在更广范围内,都严重的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而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体制与机制;二是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从教育的宏观管理看
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未能真正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只以单一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样,不仅扭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把教育教学引向畸形的轨道,其教育质量观的模糊是教育的悲哀!如兄弟校之间只靠挖优质生源互相残杀,这是教育的合理竞争吗?有些学校应少数家长的需要办重点班,将优秀教师等尽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配置在重点校和重点班,这是教育的公平吗?还有省、市、县重点或示范学校的评估,被通过评估的重点校,就其实在内涵发展上与兄弟校并无二致,而导致的结果是教育的不公平,所以所谓的“差”校不服,鉴此,让我们醒悟:教育只有合理公平的竞争,才会有整体持续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构建和谐的社会,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从课堂教学微观看
教育的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育机会欠公平,教育过程欠公平,教育结果欠公平。再具体地讲,就是学习内容欠公平、座位安排欠公平、教学互动欠公平、学习时间欠公平等。
一是教学内容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多指向优等生,很难顾及待优生。二是位置分配不公平,优等生往往分配在二至五排的中间座位,而待优生要么第一排,大多最后一、二排,而根据研究,教室里讲台为信息源,最佳辐射场就是优等生所在的位置。三是教学互动不公平,在课堂教学的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生命对话中,优等生的参与率最高,是课堂互动的主力军,但待优生往往备受冷落。四是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公平,教师多以优等生解决问题的时间为标准,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漠视弱势群体思维的有效性。
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趋向教育公平的策略
教育重在发展“三体”的教育思想——整体、个体和主体。但必须在保证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那么,趋向教育公平的策略,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两方面:
(一)就区域教育的管理而言
一是必须激活和整合城与乡、乡与村、校与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而有效的分配教育资源。二是淡化唯成绩论质量的评价方式,尽可能建立科学而稳定的增值评价和多元评价体系。
(二)就课堂教学而言
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生活待遇,尤其要关注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因为没用教师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师首先应成为怎样的人。
二是各校尽可能推行小班化教学,而且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如学生座位的安排,学习资源的整合,教室环境文化的建设等。
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怀弱势群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分属各自的层次,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得以自主而持续的发展。
四是要重建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具有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视学生为教学对象,因为学习是一条双向通道——教师学的越多,学生也就学的越多。在师生共建的生态学习体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缺点。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