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带着脚镣跳出迷人的舞步——以《老王》为例探究文本创造性解读的策略

  • 投稿波意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04次
  • 评分4
  • 16
  • 0

吴 君

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

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

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文本解读活动中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参与行为,实际上是读者的解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活动。这是因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未定点”,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对空白处进行创造性解读,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如“处理”老王死亡时的“白布”,案例一:

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他还讲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身缠白布是回民的葬礼特点,无论穷与富,都是三丈六尺布。面对身裹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作者最想追问的是什么?

师:如果你想问,你会问些什么的话?

生:我们为何要这样辛苦地活着。

师:你能推己及人。

生:老王,是谁造就你的不幸!

生:只有死了,才能获得公正,难道只有死亡才能换来公平!

师:能不能具体阐述?

生:老王生前,人们看不起他,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只有在死时,他才真正地获得平等与公正,因为他与富人一样,都是缠三丈六尺布的白布。

案例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通过“追问”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解读,填补了空白,品味了内涵。这种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解,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越文本”的阅读效果。

二、创造性解读,于“拓展处”见思想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文本“拓展处”进行创造性解读,使自身体验与文本的意义同化,进而从文本意义中发现、认识自己,也容易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

对《老王》主题把握上,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主旨是“这是底层人所散发出的光芒”,这种理解固然没错,那么主题是否仅限于些呢?

案例二:

师:在作者叙写老王的“不幸”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老王的善良,老王给作者三送东西就足见其善良。

生:写老王的善良,事实也可以读出杨绛先生的善良,因为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杨绛先生的善良,给他鱼肝油,坐老王三轮车,怕老王骑不动等。

师:老王是善良的,杨绛先生也是善良的,这两个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温暖。我们还可以读出了什么?

生:老王是不幸的,杨绛先生也是不幸的,因为她在文革期间也遭受了不幸。

师:两个不幸连接在一起,那更是社会的不幸。我们一起来找找,在文本中对社会的讽喻有哪些句子?

生: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动了。

师:这是写作过程中,情感的不经意的流露。

生: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师:这是把人当货的时代。《老王》叙述中潜隐的时代针砭。文中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愧怍什么?

生:是活着的人,没有理解老王,没有为老王做些什么,感到愧怍。

生:没有理解老王送鸡蛋的用意,感到愧怍,可见作者的反省精神。

师:到底是谁该为老王埋单?

生:是所有的人,是整个社会。

师:愧怍,不仅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忏悔的时代树立的人类良知标杆。愧怍,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愧怍,人类眼光、人类情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良知。愧怍,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苦难,思考苦难的价值以及我们面对的方式。

案例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拓展处”进行了创造性解读,文章的内容变得丰富,文章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品味。

三、创造性解读,于“平凡处”显伟大

孙绍振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似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来,是需要真功夫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

案例三:

师:在文本中,老王是以一个不幸者形象出现,那么,老王有哪些不幸?

生:一只眼睛是田螺眼。

师:说明老王身体不好。

生:只有一辆三轮车。

师:说明老王的经济壮况也不好。

生:他只有一个人,没有亲人,很孤独。

师:刚才同学在说老王穷、残、孤……时,语言相当随意,作者杨绛写老王时也是波澜不惊的,来读几个句子。

PPT呈现内容,生读。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②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同学有没有读出其中的情感。

生:没有

师:再琢磨琢磨,作者有什么情感,应该如何去读,那些词语要读出重音。

生:活命、破旧应该重读。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后面还是没有读出情感,“有个哥哥死了”应该如何停顿。

生:停在哥哥后的后面,在情感方面有个先扬后抑的过程,有个哥哥,应该让人高兴,却死了,有个侄儿也是好事,却没有出息。

师:那么,“死了”“没出息”应用什么语调来读。

生:低沉的语调。

师:①②两句一起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

师: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章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案例抓住其中的平凡之处进行创造性解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内容,学生深受感染。

四、创造性解读,于“无理处”解真情

在创造性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注意就文本“无理”处——“不符常理的地方”进行创造性解读,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情感密码。通过找出其间矛盾,进入分析,找出差异,就能从文本中解读出它字面上无法直接体会的意义。

在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词语或句子。

案例四: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如何回答?

生:“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

师: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生: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师:为什么不是家?你觉得怎样才是家?

生:有亲人,才有家。

生:有热腾腾的饭菜,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才是家。

生:家应该是心灵的港弯,有爱才有家。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到位,这个塌败的小屋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案例抓住了不符合常理的回答进行深入的解读。一个看似“无理”并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回答,经过创造性解读,我们读出了其中人物的真实情感,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平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