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有灵犀一点通——谈语文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493次
  • 评分4
  • 17
  • 0

王 敏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语文教学语言要突出激励性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动机的因素中与学习本身最直接相关的是激励因素,如学习中的兴趣、成就感、责任感等。所以在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首先,现代教育注重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体全面发展,主张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争取个体的最高发展和最大效益。其次,随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家庭和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高考指挥棒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减少了学习动力,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法尤其要用精当的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学科探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享受能力不断提升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诸多特性中,从教学效果看,我认为首要的是其激励性。通过课堂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保持学生学习探究的不竭激情,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首先要注重引导语言的激励性。语文学科知识面广,信息容量大而分散,需要长期积累深层浸润,单靠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难免枯燥无味,难以形成对学生生命的濡养。只有重视了引导过程中激励因素的作用,才能增强兴趣,指引学生从课堂上到生活中时时留心积累语文知识,并积极主动的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引导语言包含课堂开始的导语和课堂学习各环节中的启发语言。

一次高一公开课,学生入学不久,见来了许多听课老师,难免紧张,负责课前活动的同学头都不敢抬。上课老师感觉到这个变化,板书了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并让大家齐读。“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学生读了第一遍,声音较小。老师请学生坐端正,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自己饱含自信地范读一遍,向学生传达出充分的期望与力量。此时再让学生齐读,“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声震教室,同时学生们展现出自信快乐的笑容。简单的方法,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情绪。

其次要注重课堂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过度夸赞导致问题被掩盖,不苛责批评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打击,实事求是,从尊重爱护学生出发,以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目的,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在课堂上创设“愤”与“悱”的情境,就要用科学的课堂评价语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够借助课堂的充分讨论,及时发现自身的知识欠缺,锻炼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来源于教师的真诚与关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用充满爱心与鼓励的语言,才能做好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与陪伴者。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自尊心强、好胜心切等心理特征,对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情感。

教师语言的感激励作用,来源于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思想境界,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对学生深厚无私的关爱。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的学生曾说:“魏老师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可见魏书生先生善用充满爱心与鼓励的语言,激荡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终生受益。精当优美的激励性语言,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外现,是学识厚积薄发的结果,体现出教师思想文化的修养层次。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激励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充分的鼓励信任。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教学机智和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中,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学习动机。而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学生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