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构

  • 投稿刘嘉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256次
  • 评分4
  • 46
  • 0

薛颖颖

中学语文教学中,唐诗宋词是个难点。诗词教学稍不留神就会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甚至还出现了教师不教,学生还饶有兴趣,教了反感到索然无味的怪现象。中学语文“唐诗宋词”究竟教什么?怎么教?这可能是决定“唐诗宋词”是否有效的关键。高二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积累、技巧掌握毕竟有限,《唐诗宋词选读》名为选修,但在实际教学中与国家必修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可以适当进行整合和重构《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内容,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常我们能够整合的方式有许多,可以通过类别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比较诗歌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学风貌;同时可以对相同诗词体式作品进行横向整合,把某一体式的诗词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鉴赏,就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也可以将教材所设的诗坛、词坛大家的作品单独整合起来教学,还可兼顾诗词类别、人文主题、鉴赏方法等来整合和重构,这均不违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长期的工作中,笔者整合的分类如下:

按主题分,教材中的诗词可以分为六大类思乡怀人类、名士闲雅类、保家卫国类、世事沧桑类、淑世情怀类、离愁别恨类。

在主题基础上还可以按类别继续细分,其中思乡怀人类的诗词可分为送别诗和行旅诗;名士闲雅类的诗词可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保家卫国类的诗词可分为征战诗和边塞诗;世事沧桑类的诗词可分为怀旧诗和咏史诗;淑世情怀类的诗词可分为咏怀诗与贬谪诗;离愁别恨类的诗词可分为爱情诗和哀怨诗。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教材中的诗词归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唐诗中的《早春游望》、《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送友人》、《旅夜书怀》、《寄扬州韩绰判官》和宋词中的《菩萨蛮》(韦庄)、《踏莎行》(欧阳修)、《苏幕遮·怀旧》、《八声甘州》(柳永)属于思乡怀人类的诗词;第二、唐诗中的《山居秋暝》、《客至》和宋词中的《破阵子·春景》、《清平乐》(黄庭坚)属于名士闲雅类的诗词;第三、唐诗中的《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兵车行》和宋词中的《满江红》(岳飞)属于保家卫国类的诗词;第四、唐诗中的《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安定城楼》、《长安晚秋》和宋词中的《扬州慢》(姜夔)属于世事沧桑类的诗词;第五、唐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将进酒》、《寄李儋元锡》、《左迁至蓝关示孙湘》和宋词中的《定风波》(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踏莎行》(秦观)、《卜算子·咏梅》(陆游)属于淑世情怀类的诗词;第六、唐诗中的《望月怀远》、《无题(相见时年别亦难)》和宋词中的《菩萨蛮》(温庭筠)、《乌夜啼》(李煜)、《浪淘沙令》(李煜)、《江城子》(苏轼)、《鹧鸪天》(晏几道)、《如梦令》(李清照)属于离愁别恨类的诗词。

根据“人文主题”,策划和设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包括内容和技巧,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校本化。以“思乡怀人”主题中的六篇唐诗为例:

思乡怀人类诗词按类别可以分为送别诗和行旅诗,教材中的相关诗词通过采用不同的技巧,描述着不同的事件,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体现着同一个大主题:思乡怀人。其中,送别诗中的《春夜别友人》采用不作哀声而情思深远的写作技巧,通过揣摩具体词句体会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和隐隐哀愁;《送魏万之京》采用拟人手法的写作技巧,表达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送友人》采用用典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表达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豁达乐观而无感伤的情调。行旅诗中的《早春游望》采用叙事结合的写作技巧,表达惊心而不快,赏心而不乐,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旅夜书怀》采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讲述作者老且病且休官,政治上的失意是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商山早行》采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思乡的悲凉。

为使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准备课堂内容:准备与预习,问题与解决,拓展与应用。其中“准备与预习”对于课堂内容的导入起着关键的铺垫作用,在设计这方面时要考虑两个问题:(1)如果面对这篇课文,学生可能会读到什么?(2)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到什么内容?第一个问题是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基础,第二个问题则要考虑到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方向,预习设计尽量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设计的问题从文字层面、章法层面、文化层面角度展开;也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角度展开,因文设题,而不求面面俱到。

以上是笔者试图通过整合与重构《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内容,来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解决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上的关系问题,本文仅仅是对教材中的文本做了一个梳理工作。当然,这样的努力能否达到目的,还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与验证。

作者单位:江苏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