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花”开校园,异彩纷呈 ——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36次
  • 评分4
  • 77
  • 0

刘 嫈 张 溥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花儿”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古朴的“花儿”生存空间也在萎缩,喜爱唱“花儿”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少,“花儿”也面临窘境。但在另一面,时代发展也给“花儿”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合唱方式的引入、音视频形式的传播以及“花儿”网络文化的出现,都给“花儿”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我们把“花儿”引入校园,引入课堂,植入学校教育,更可以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态传承,创新利用。

二、“花儿”进校园,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切入点。

天祝藏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里,风景迷人,民俗淳朴,这里的人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花儿”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花儿”进校园,无疑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切入点。

“花儿”民歌,悠扬婉转,高亢嘹亮,内涵丰富,是藏族艺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花儿”民歌,张扬个性,展现人性,大众化地吸纳养分,吸取精华,唱响着人类的生命,赞颂着劳动人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每一位藏族儿女因“花儿”而陶醉,将它们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花儿”进校园,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例如在课堂中老师设计了《左面是草原右面是山》的音乐活动。学生通过看、听、学唱、填词和配器等一系列活动,在轻松愉快中了解、欣赏民歌“花儿”,感受“花儿”曲调热情奔放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和演唱。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花儿”进校园,是促进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活水源泉。

“花儿”进校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课程整合,可以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花儿”乐曲作为教材进入音乐课堂,“花儿”歌词作为教材进入语文课堂,弘扬地方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在古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意,教学中可以采用“花儿”传唱的方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合理地对有关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组织、安排、实施、协调。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文化都不是孤独存在的,如乡土教材《四季歌》一课,将甘青历史、歌词欣赏、歌曲演唱、舞蹈编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歌词的韵味,在历史回顾中了解创作背景,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花儿”的音乐特点,在舞蹈编排中感受“花儿”表达的感情,实践上已经达到了历史、语文、音乐、舞蹈等多学科的融合。长期坚持这样的融合,能够减负增效,提高效率,能够促进教师间的合作,还可以更大程度使学生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花儿”进校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花儿”浩瀚如海,风格多样,是民族历史、文化、音乐的结晶,也是“花儿”流行地区学生学习语文、音乐,传承地方文化的好载体。通过“花儿”进校园活动,弘扬地方文化,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承文化遗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唤起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性格和情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花儿”进校园,也是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民歌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与聆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民歌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喜爱到热爱,能帮助学生了解地方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收集、分析、欣赏、理解、描述与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歌歌词和乐曲的热爱,提高文学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从全面育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天祝县新华中学;甘肃金昌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