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正确解读中学语文教材文本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11
  • 阅读量43次
  • 评分0

摘    要:在长时间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参照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敢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任何一步中行走,但是其实文本非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被解读,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学生分数的提高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目前的很多形式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思,教师分不清什么样的解读才能够算是正确的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要解读,但是不能随意解读,因此,如何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文本分析;


在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的价值》一书中,有教师思考,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教师分不清什么样的解读才能够算是正确的文本解读,钱梦龙先生回答道:“哈姆雷塞不是张三李四。”1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要解读,但是不能随意解读,因此,如何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一.文本正确解读的必要性

在长时间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参照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敢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任何一步中行走,但是其实文本非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被解读,并且目前的文本解读形式逐渐忽略掉了作者本身想要传达的含义。因此,可能在应试的过程中,学生能从卷面上拿到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学生分数的提高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目前的很多形式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思。


首先,语文课程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的特性的,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过“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些理念的提出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但不仅仅是语文教育,都应该注意到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起到主导的作用的,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注重知识的传递,所以,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应只是找到答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在以学生为本位的情况下追求多元化的解读。


其次,文本解读观念的改变同时也收到社会环境的呼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也不仅仅是一种主流占据天下,而是各种理念和实践的不断碰撞所出现的新火花和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成长,想要所有学生接受单一的观点和文本分析的理念,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对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仅仅是一种标准答案已经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了,也不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并且,在信息社会,没有一个人能凭借一个人努力奋斗就可以成功取胜了,因此,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能够与他人合作的学生,才能够不断的更好的发展,也只有不断与其他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语文进行文本解读时,让学生参考标准答案,只能有一种想法是泯灭学生合作意识的做为,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集体的合作中去锻炼及探索,才能够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和细化,对文章的解读才有其多样性。同时,要求学生对文本多样解读,可以避免学生完全使用一套既定的公式去进行机械地答题,除了标准答案之外,无法对文本进行深层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文本解读多样性、多元化的要求不断的落实到基本课堂,教师为了能够“凑”出解读多样性,甚至不顾及解读的结果是否符合文章本身所传达的思想,尽管要求解读多样性,但是我们需要记住,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但是哈姆雷特一定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任何的张三李四。在对文章解读时,切不可超越其本身含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

1.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过浅。

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大多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学生更多能得到的仅是老师得到过的感悟,但教师自身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本身的阅读程度就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的,自然也不会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分析。甚至有些老师将文本解读认为是搜集上课资料、设计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这些工作,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一味的寻求考试的标准答案。但是教师的文本解读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本解读不到位,是没有办法实施后续的教学过程的,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多关注于文本的内容、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入手,切实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2. 对文章进行随意及过度解读。

这种文本解读的方式与解读过浅都是两种不可取的极端,过度解读是将文本进行随意的没有深度止境的解读方式,教师有时在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语文的学习欲望,让语文课堂显得更加的有活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意表达,甚至有一些解读已经脱离了文本自身的主题,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背景》一文的解读中,有学生解读出,父亲翻越栏杆去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教师却还觉得此学生非常有想象力给予表扬。这样的解读已经不是对文章本身进行的解读了,而是一种盲目的解读。教师应自身避免这样过度解读,任何的解读都应基于文章本身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而当学生出现过度解读时,教师应该予以纠正,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创造性”放任学生进行极端解读。


3. 文本解读只是浮于表面形式,没有具体点。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这时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所制出来的,寄希望于语文课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全面发展,每一方面的发展又都与正确的文本解读相关,比如说朗读,只有能够正确的进行文本解析,才能够读的有感情有味道。没有正确以及深入的文本解读作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就会浮现在表面的问题上,所提出的问题也并没有针对性,这样会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4. 文本解读内容大多相同,对文章解读缺少创造性认识。

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大多借助于一些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当作自己学习的内容,却并不寻求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参考中将课文的详细解释、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借鉴点呈现在教师和学生眼前,师生认为无需再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也不用研究文章如何更好使教学过程更加顺畅,而是对着教参讲解,将教参上的内容和固定答案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心理上认为只需要掌握固定答案得高分即可,更加不会对文本进行细读,因此,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教师离开教参不会教学、学生离开教参不会学习的情况。但我们需要注意,文本解读并不能按照教参模式,将完整的文本分离成一段或一句解读,也不能将教参上的知识点完整的搬给学生,这样解读出来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二)文本解读的现状分析

1. 受到社会文化及风气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理科的地位放的更重一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应对数理化的习题,其余的时间,学生也会分配给英语,语文是学生最后选择的科目,仅仅是完成相对应的作业即可,没有时间再去深入的对文本进行解读。同时,由于目前社会所带来的紧张压力,普遍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出路,并认为语文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内容,课本上的内容并不能对做题和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语文逐渐成为了学生眼中的冷门学科,使得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并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和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方式方法都不恰当。


2.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学生面临最大的就是升学压力,目前初中仅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高中也仅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够顺利的升入大学,而学习成绩是考量学生能否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唯一依据,考试成绩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直观的反应。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追求一个优秀的成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过高的语文成绩,急功近利,所有的教学重点都围绕着学习成绩,反而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教师普遍着眼于教参、练习题和各种模拟题,新课并不重要,会做题才是最重要的,机械的训练学生掌握重点的解题套路,而其他的文本想要传达的内容被完全忽略,这样的语文课属实本末倒置。语文成绩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语文成绩,而不是忽略语文素养的语文分数。


3. 教师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与深度的钻研。

语文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本如何解读的训练,学校内开设的课程偏重于理论层面,在理论层面也很少能见到专门的教授文本解读的课程,但同时学生也没有能够在实践层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接受训练时,对知识的理程度就只停留在表面,必然也没法为学生开辟更好的路径。当学习中文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时,承受着来自学校教学任务的压力、职业竞争的压力、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语文教师更多的把重点放在提高成绩,基本没有能够专心的研究文本的时间,久而久之,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能力便会逐渐的下降。


三.促进中学语文教材文本正确分析的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师在自身方面进行提升。语文教师的肩上担负着教书育人使命,为了能够提高解释对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自己要广泛的阅读各种文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方法,要能够将内容的精读和略读区分开,做到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要把内容落于书面,注意随时对文本加批注以及自己的感受,在体会文本作品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时,还能够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感悟,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方法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自己进行多次朗读,朗读时注意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教师和学生要掌握切实可行的文本解读方法和理论,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对于文本解读,包括但不限于文艺理论、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理论及美学概论等多种理论,都提供了多种文本正确解读的方法,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凭借自身多年在一线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将理论和试讲相结合,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做出示范。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应该注意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往往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品味题目初步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要注意文章的结构,抓住文章中能够连接全文的线索,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对于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也要着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读文章的语言,因此要反复的诵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语言,进入到文章之中,和作者进行对话。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并不能全盘的否定教参和教材,要学会充分正确的利用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第三,重视实践层面。作文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文本解读,掌握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够根据文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解读方式。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好的文本解读的习惯,要对文章进行多重的理解,在阅读文本时,要依据自身所积累的经验,在每次读文章时都要有新的体悟和感受。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文章中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在《教师的价值》一书中提到:“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将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3教师首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产生思考,提出对文本学习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能力与习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想要培养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要求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所包含的关系,要能够不断的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第四,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分析。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了。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4教师在进行文本的细读时,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程度去进行非常深奥的解读,而是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让学生能够接受。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的分析,学生自己先对文本进行解读,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题目时,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茜茜.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渤海大学,2014.

[2] 曾兵.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王红玉.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5.

[5] 雷萃.现今中学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 董三红.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6):111.

[7] 薛良勇.孙绍振语文文本解读思想研究[D].聊城大学,2018.

[8] 廖建秀语文教育文本解读观的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6.


注释

1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6


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6


3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6


4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