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作为语言的规律,是确保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关键所在。但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淡化语法”政策以来,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语法教学一直呈现着被忽视的状态,这造成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了解几乎为空白的情况。为有效改善当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不受重视的情况,本文旨在进行语文语法教学的初步探究,在分析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之上,探索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问题;语法教学;
语文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语文”一词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最初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一词解释为“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50)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一词解决了国语、国文概念不清的问题,语文体现了这一门课程的根本性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宗旨”。(1962)这道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征,说明语文课程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语文课承担着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历史与现状
追溯到民国时期,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民国时期黎锦熙先生编撰的《新著国文语法》现代汉语语法书为标志,这是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开端,但当时的语法教学系统各成一家,没有统一的标准,语法教学仍不受重视。第二阶段是两年中学语文分科教学时期,众多语言学家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为语文语法教学的依据。但因为经验薄弱,以失败告终。第三阶段为“淡化语法”时期,从90年代的提出一直持续到今天,模糊语法的重要性,造成了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
叶圣陶先生把“语文”一词解释为“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50)这是他对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义。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就应该进行语文训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不可推卸的责任”。(1976)张志公先生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指出语文课程承担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
语法是语言背后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离不开规律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1957)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法是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语法关系着文章是否能写得对、有条理”。(1958)这说明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语言规则,将词句进行相应的组合,才能传递正确、有效的信息。可见,教学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变得极为重要。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涉及到语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虽然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作为教学要求,但对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却离不开适当的语法教学。因此落实语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培养即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培养途径。攻克语法教学的难点,能够更好地突破当前学生阅读难、写作语句不顺、逻辑不通的毛病。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历史可知,造成我国当前语法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除了90年代淡化语法政策的影响,还有教法脱离实践的问题。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分科教学时期没有将语言上的理论同实际运用相结合,这是那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番话恰好反映了我国语法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此外,没有明确的语法教学目标、适合中学生的语法教材,也是造成当下语法教学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首先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世上纪90年代实施“淡化语法”政策以来,导致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不再将语法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考试的直接手段,在2001版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甚至还明确不要向学生过多讲解语法、修辞类的知识,致使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语法教学呈现着一种缺失的状态。尽管时隔多年修改的课程标准有一定的改善,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可随文讲解一些语法知识,但不必作深入系统的讲解。”这虽然明确了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但因为教材内容对于语法知识的编排零散、混乱,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学生系统的语法教材,随文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效果仍是不尽人意。
其次,语法教学方法的单一,是导致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效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张志公先生曾总结,两年的分科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语言的理论没有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这正好反映了当下的语文语法教学的现况,比如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涉及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大多数教师侧重于陈述性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特殊词的用法,对于培养学生如何迁移运用这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却没有合理的教学策略。
最后,没有适合于学生所用的语法教材。如今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课后练习虽然加入了语文知识的内容,如修辞、词类等,但对于句式结构的语法知识,教材上的编排仍然是一片空白。另外,学生对枯燥的语法知识学习,以记忆为主,而且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学习文言文上,学生因为困难心理慢慢地抗拒语法学习。当升入到高中阶段,学习难度提升,学生本身的语法基础知识薄弱,遂导致初高中的衔接度没做好,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文言文、长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总之,造成我国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不理想的情况,是诸多因素促成的。尽管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上对语法教学大多呈现忽视的状态,但语法毕竟是语言背后的规律,语文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与写作离不开都语言上的教学,更离不开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因此语法教学对阅读、写作教学起着促进作用,若突破语法教学的难点,阅读、写作教学的效率必定大幅提高。
三.语文语法教学的策略性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了“随文语法教学”。明确教师可以讲一些语法知识,作为理解课文难点的手段。但对于语法教学的具体目标如课时、课型等,却没有更多的阐述。为改善这一情况,本文根据1995年拟定的《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并参考吕叔湘、王力等学者的中学语法教学思想,试构建独立的语法课程与随文语法教学课,探索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相应的策略。其中独立的语法课程主要以病句修改训练为主,进行语法基础知识的讲解。随文语法教学在阅读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实施。
(一)病句修改谈语法
《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中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理解、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贯彻精要、好懂、有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方面,包括语法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运用两大板块。语法基础知识明确界定了词、短语、句子的分类,解释了相关的语法术语的定义。语法知识运用以呈现语言组词成句的规则运用为主。为促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基础语法知识,以病句修改训练为主,作为独立的语法课程,给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法知识。
病句修改题常年作为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基础题,但这道题的得分率却不是太高,这与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相关。当学生看到病句,大多凭语感进行判断,对于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为改善这种情况,下面以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真题病句为例,解析试题中所包含的语法知识。
1、“截止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2、“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例句一的问题在于偷换主语,即一句话中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的主语是“我院”,后句的主语还是“我院”的话,那么与“是...一年”就不搭配,应该在是90年来的前面加上“这一年”作为主语,这样才能前后一致。例句二中的“录取”与“两个名额”不符合动宾搭配的原则,犯了搭配不当的问题,录取的是学校推荐的两个人。而不是用名额指代人。
通过以上的高考题可知,语病修改题考察的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即语句的次序摆得是否符合语法上主谓宾语序的规则,前后关联是否合理表达了因果、递进等关系,逻辑上着用的词是否合理等。因此,平时在进行病句修改训练时,教师需要讲解病句错误的根本地方,特别是词类搭配、偏正、联合等句式的具体讲解,在训练中理解规则,才能让学生写作时正确地运用规则。
(二)结合修辞谈语法
对于语法和修辞的关系,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如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点语法修辞,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自觉性,即批判地思考,评价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问题。”张志公先生的这番话,正是道出了语法作为语言的规则,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运用语言的情况,能否传达出有效地信息并对其鉴别,而修辞则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是否得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讲解修辞知识的同时,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也是很好的途径之一。
《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课标中对语法知识教学地位的界定,是把语法教学作为辅助阅读教学的手段之一。由于没有合适的中学语文语法教材,可以以课标为基础,结合课本编排的零散语法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将修辞和语法结合来讲解,进行随文语法教学。
本文以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春》为例,对文中的语句进行修辞与语法上的解析: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就在于“散”字,“散”字是一个动词,突出了野花在广阔草丛里显眼的特点,同时,野花被比作眼睛、星星,又与“散”字的动态特点结合了起来,突出了野花的数量、种类繁多,犹如一幅盎然生机的春天图画。若教师在讲解比喻、拟人的用法妙处时,不乏讲一下动词“散”字的用法,可以让学生在修辞与语法教学中体会语言的美感与精妙之处,而不是仅仅指出修辞格的特点对语言进行赏析。
因此,涉及运用修辞的散文,教师可以在讲解修辞手法妙处的同时,结合相关的词类、句类语法知识进行语言的赏析,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还有助于落实语文美育的教学任务。
(三)结合文言谈语法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难点在于文言文距当今时代遥远,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差异甚大,同时学生又不具备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有一定的难度。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随文教学语法知识可谓是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可通过讲解文章中的特殊句式落实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了解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的差异,有利于正确读懂文言中的语句。
本文以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爱莲说》特殊句式为例,这篇文章涉及到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点,其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翻译过来是“有什么简陋呢”,“有”字作谓语,“何陋”作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宾语“何陋”被提在了谓语“有”的前面,“之”字没有实际意义,仅仅是作为宾语作为前置的标志,这与“夫晋,何厌之有”的用法是一样的。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习惯于将宾语提前,细讲其中的语法知识,既有益于学生对于宾语前置句的迁移运用,又有益于学生掌握这一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文言文中讲解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讲解相应的语法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明白了语言中的规则,对于阅读课外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对于讲解文言特殊句式、词汇的用法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起到迁移作用,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尽管当前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不作强求,但语法作为语言的规律,影响着人们运用语言是否准确、得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帮助,而在阅读教学、病句修改训练中,则是讲解语法知识的重要途径。囿于笔者能力不足,提出的语法教学策略有些浅面,希望能有更多学者注重研究中学语文语法上的教学,突破当前中学语文课堂上教语法难、学语法难的问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4] 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 沈志坚.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淡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
[6] 中学语法教学实施意见(试用)[J].语文教学通讯,1994(10).
[7] 王丽波吕叔湘中学语法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语文建设, 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