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幼教论文范文,幼教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托班幼儿社会交往中亲他性心理的培养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852次
  • 评分4
  • 54
  • 0

江苏省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唐黎明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14-02

一、问题提出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作为托班的宝宝们,他们开始进入一个小集体中,开始逐渐尝试与人交往,交往的欲望和兴趣也随之提升。幼儿园中的小朋友、老师、玩具都吸引着他们,不可避免地必将与这些发生交往互动。

但是由于托班宝宝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尽管他们喜欢跟人交往,有交往的兴趣,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宝宝年龄小,接触社会的面还较窄,经历的交往还很少。在与人交往时,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

由于现在家庭教养方式或者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数量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对别人语言性攻击和身体上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所有物的攻击,在家庭或幼儿园中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与社会不协调不同一的心理,应该归因于儿童早期与社会不和谐的经验。因此,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亲社会心理显得尤为有价值。

二、对亲他性心理培养对策的思考

1.关注幼儿的内部因素。

首先,激发幼儿产生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幼儿的心智可塑性强,只要方法得当,多用鼓励的语言,多用奖励表扬的方法;少用打击他积极性、压抑他心情的语言,他们的交往热情是比较容易调动起来的。另外,注意运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语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你想跟小朋友玩”“你说得很清楚”;用行动和表情表述:当知晓幼儿想出去与小朋友玩时,父母微笑着点点头,表示鼓励;还有态度表述、诱导性提问等方法。

其次,引导孩子体验成功交往的愉快。可以说,幼儿对成功交往产生的愉快的体验,是促使他继续产生类似行为的强化物。“强化与随反应即来的结果有关,主体对反应产生满意的结果,就产生正强化;不能满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应,则是一种负强化,会使有关行为减弱。”“应让他们在良好行为与满意的结果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我们不应该吝啬对孩子的赞许。同时引导孩子说出在与别人打交道后的情绪体验,并与孩子产生共情和同感;进一步引导孩子回顾交往的过程,重新把体验过的快乐情绪表现出来,将起到奇妙的强化效果。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受欢迎的人!

2.关注影响幼儿亲他性心理发展的外部因素。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揭示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仿习得,年龄越小对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家长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儿早期学习社会交往的楷模,也许,孩子很少说出“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之类的话来为自己的友好行为作归因,但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正如他们常常说:“老师说……”“爸爸妈妈说……”可见,师长的言行对尚缺乏主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家长应该时刻意识到,师长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与公共场所的临时相关人之间说话的内容方式、行为所传达的内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领悟到。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最后,父母对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的发展。

首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

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的情境,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一个宽松、充满了关心和爱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幼儿轻松、愉快地生活在班级的大集体中,从而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充满自信。

最后,为幼儿创设独立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幼儿能参与的具体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①日常生活交往:这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交往对象都极为广泛,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家庭成员交往、与幼儿园或邻居游戏伙伴交往、接待和拜访客人;必要的时候有监护地与陌生人交往,请幼儿买个小东西付付钱、问问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于保护的政策,不允许孩子到邻居家、不允许接受他人好意的馈赠,不准与陌生人讲话等,使得幼儿少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指导孩子怎么做。我们真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大胆地与他人说话,自己决定该不该接受他人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对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社会、适应社会。②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们的共同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比如,会选择游戏伙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时,会事先征求同伴的同意;冲撞了同伴,不经提醒会道歉;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师、家长组织引导得当,无论是平行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对幼儿亲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发意义。③特定的诱导式教学模式。我们深知,对幼儿说教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灵活预设多种游戏、情境等,引导幼儿去体验、去参与,去感悟,才能使幼儿自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表演等,触动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如在游戏:“蚂蚁搬家”中,通过个人搬运以及与同伴合作搬运两种形式,幼儿明白了,一个人做很累,也不好玩,和小伙伴一起做却感到很轻松,很有趣,还可以想出不同的好方法,从而激发了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如在游戏“建筑工地”中,看到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建构的作品,个别幼儿们跳跃着说:耶!房子真漂亮!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和大家一起欣赏漂亮的房子,夸奖大家的作品,使幼儿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与成就感,使幼儿发现因为大家的团结、合作帮助了别人而更加开心、自信。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情境表演等,引导幼儿积极体验与感悟,从而让幼儿以积极的态度学会怎样与人交往。

(3)家园合作,教育目标一致性的重要性,共同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社会学亲他性心理的发展,及时互通信息,进行经验的交换。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有成人都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