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撩开“发明创造”神秘的面纱

  • 投稿清烨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17次
  • 评分4
  • 99
  • 0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校 劳欢娟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57-02

一提起发明创造,大家马上会与爱迪生、瓦特等大发明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似乎发明是那些天才们的事,跟自己无缘,这是因为对发明创造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其实,大发明、大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小发明、小创造更不神秘,正如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所说:“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是有一点新意思、新想法、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就可称得上是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些,不要看得太神秘。”创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发明,即制造新事物,产生物质的产品;二是发现,即找出尚未被人们知晓的事物和规律,产生精神产品。小发明、小创造通俗点讲就是指大家对那些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中感到用起来不称心、不顺手、不方便的器物进行改造、设计并制造目前还没有的更称心、更顺手、更方便的器物。那么,如何撩开发明创造神秘的面纱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观念——提供发明的土壤

1.改变观念。学校每学年都要进行一次大型的“三小”作品赛,其中参赛的作品有85%是小制作,只有15%的作品是小发明、小创造的。为此,笔者在1~6年级中各抽一班进行调查统计,各班总人数均是36人左右。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从调查结果可知:多数学生都有发明创造的意识,也想动手试试,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欲望高于中、高年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谈到发明创造,学生马上联想到科学家、发明家的发明创造事业,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高不可攀、可敬而不可效的神秘感。

(2)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小学生的任务是学好前人总结的基础知识,因此,在遇到麻烦时没有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

(3)有些家长对发明创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认为只要课本知识学好,对孩子的奇思妙想不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支持。

(4)学生平时没有很强的意识和充足的时间去搞发明创造,往往是到了有活动时才重点抓一下,临时抱佛脚,作品质量不高。

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意识上树立发明创造观,使之克服发明创造的神秘感,认识到自己也有开发的创造潜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并不神秘,它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任何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及自身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挥。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也可以用传递的历史文化及其现成的模式压抑、禁锢儿童,扼杀儿童的创造才能,因此,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克服对创造的神秘感和自卑感的心理误区,消除发明创造的心理障碍。

2.发扬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传达知识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内在力量。小学生发明创造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绪活跃。如在教学“可爱的瓶娃娃”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来做设计师,给瓶娃娃设计发型、衣服,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结果,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小朋友和大朋友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对瓶娃娃进行了一翻盛大的革命:看,穿着和服的日本娃娃;穿着警服的警察叔叔;戴着博士帽的小博士;梳着长辫子的中国古典美女;还有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情景交融,师生之间朋友相称,学生们的发明创造精神也在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观察——播撒发明的种子

瑞士有一位尼龙搭扣的发明者乔治,他是一位很喜欢打猎的工程师,每次打猎归来裤腿和衣物上都粘满了草籽,即使用刷也很难刷干净,非得一个一个把它们摘下来不可。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有一次,当他把刚摘下来的草籽用放大镜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竟大吃一惊,原来在这些小小的草籽上有一个有趣的奥秘:他看到那些草籽上有诸多小钩子,正是这些小钩子牢牢地钩住了他的衣裤。他想,可不可以用许多带小钩子的布带来代替钮扣或拉链呢?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他制造了一条布满尼龙小钩的带子和一条布满密密麻麻尼龙小环的带子,两条带相对一合,小钩恰好钩住小环,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必要时再把它们拉开。乔治依靠深入的观察发明了尼龙搭扣,获得了许多国家的专利。

学校有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在上厕所时发现一个幼儿输液时由于上洗手间而导致血倒回,那个小朋友和他的家长对此都很慌张。回家后他反复思考,动脑筋,在爸爸妈妈的配合下发明了“会走的盐水架”,这种盐水架专为小孩、老人挂针时没人陪同而需要上厕所时提供方便所用。这件“会走的盐水架”获得了市二等奖,并在当时的市《小兰花聪明屋》的节目中播出。这位小朋友的行为验证了达尔文说的一句话:“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由此可见,在任何时候只要做个有心人,对任何事物都仔细观察一下,好好想想为什么,就能播撒出许许多多发明的种子。

三、求异——拓宽发明的渠道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要鼓励标新立异,它是发明家的共同之处,另辟蹊径,不受任何框架、任何模式的约束,能跳出传统观念和习惯定势的禁锢,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交通性、独创性、全面性,多角度求解,在求解中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平时看到的分脚趾袜子,可当帽子的伞,方行的自行车,别出心裁、别有韵味的文化衫,冷冻室下方的冰箱……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善于狂想天地宽”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学校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电子灭蟑器”。在讲述发明缘由时,学生这样说到:“我发现我家厨房晚上蟑螂很多,它们到处乱爬,还叮咬食物,蟑螂不只是一种别人讨厌的家伙,而且其排泄物中的蛋白还是引起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重要物质,我患的过敏性鼻炎恐怕就是它的缘故,太恶心了,为此我很苦恼。到底有什么办法才能灭杀蟑螂。所以,我设计制作了一种电子灭蟑器,来捕杀可恶的“小强”。家里有一把电蚊拍,用来捕杀蚊子,电蚊拍上的电网分为三层,中间一层电网与外层有高电压,当蚊子接触到电网的正负两极时,就会产生强电流击毙它。我将捉到的蟑螂放到电蚊拍,听到“拍、拍”的声音,到蟑螂脚被烧了,蟑螂一挣扎,脚又被烧了,最后动弹不得,晕死过去,实验证明了电蚊拍也能电死蟑螂,我突发异想,最终用移植和联想构思的方法创新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电子灭蟑器。这种电子灭蟑器的主要创新点是:

1.按电蚊拍的尺寸大小,自制木箱子一个,将电蚊拍斜放在木箱子内,前后两面有出入口,上盖为有机玻璃盖,可自由开启,打开时,可诱捕蚊子。

2.木箱子上部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给可充电池充电,使高压电网、照明灯正常工作,符合节能要求。

3.加装光控开关,白天高压电网不工作,晚上天暗时才工作,这样做既省电又安全,而且蟑螂、蚊子都是晚间出来活动觅食,符合生物活动规律。

4.饲料盘放置在电网中间,这样能保证饲料的气味传播更均匀,同时蟑螂前往饲料盘中一定会经过电网,以利诱杀。

5.一物多用,蟑螂、蚊子、苍蝇等昆虫都能诱捕。

四、想象——展开发明的翅膀

发明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犹如给发明创造插上了翅膀。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借助想象的翅膀,才产生了创造的灵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德福斯特发明发明三级真空管架……都是以创造性的想象为先导的。

如有一年级学生发现刚煮熟的鸡蛋用手拿太烫,用饭勺会滚下,怎么办呢?一天他看到爷爷在发煤炉,其中用一只钳子夹住煤饼,看到此,他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我可以用这种钳子去夹鸡蛋呀!一会儿他就动起手来,用两只凹形的叉子对着合起来,柄上用皮筋捆住,发明了一只可以自由张合的“夹蛋夹”。的确,通过想象和思索,消化各种信息,构成各种假设,一旦时机成熟或某种“触发”,就会发出创造的火花,形成新的形象,并开发出新的技术。

五、实践——催化发明的条件

实践主要是指动手操作、实验、创造的成果表达、表现等。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眼、手、嘴、脑、时间和空间,重点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重在给学生一种经历过程,培养其实践能力。任何发明创造,无论该构思如何新颖、独特、奇妙,也只是一种设想,只有以实物、模型的形成加以展示,并最终通过实际生活中去检验是否可行,方能体现它的价值。

如一个三年级学生,因为家长把拿牛奶的任务交给他,他好几次从六楼跑下来去取牛奶都跑了空趟。对此,他通过动手、动脑、动手实践,做出了一只“神奇的牛奶箱”。这只牛奶箱有两大优点:一是牛奶送到后会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提醒小主人“牛奶到啦!牛奶到啦!”二是一般的牛奶箱都有一把小锁锁着,主人取牛奶时要开锁,比较麻烦,这只牛奶箱可免去开锁的麻烦。主要是利用杠杆原理,当牛奶放入箱子时,另一端的空瓶会自动跳出箱口。由此可见,实践是发明的条件,只动脑不动手是空想,只动手不动脑是机械,既会动手又会动脑是实践,从中学生学会了发现、更新,这就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行为——创造性劳动。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发明创造史。人类的生存、繁衍正是由于不断的新的发明创造才有今天的昌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发明家和革新家,浩如群星的发明创造为全人类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我们的梦想都可以成为现实,关键是需要有强烈的发明创造意识。有人说:“当你遇到麻烦之际,正是你取得发明课题之时。”为此,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动脑筋,想点子,就一定能找到创造的种子,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祖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浪潮中,更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去建功立业。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从小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争取做一名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的需要,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