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英
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东校810000
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1.形象比喻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新奇恰当的比喻,可是教学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德国成为后起之秀,英德矛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时,可用这样的一个比喻“德国是资本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他是根本不满足得到一些残羹冷炙的,他像一个未吃饱的饿汉,首先盯住的自然就是美国那个丰富的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一百多倍的殖民地”。这样即揭露了帝国主义你争我夺的反动本质,又使英德矛盾形象化。
2.借用谐音
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巧妙地解说历史知识。讲清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威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可先概括为三大海(大海、威海、南海),一岭岛(外兴安岭、库页岛)。接着问“同学们发现清朝的疆域有何特点?”待同学们思考片刻后,板书“三孩(海)一领(岭)导(岛)。”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记住复杂的史实。
结合对有关知识的说明解释,借助谐音等语言因素,有利于自然而随机地讲解历史。《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纠集法,德国进行干涉,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为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三国名称的记忆,讲课时可这样说:“在近代侵华列强中,俄国最划(法)得(德)来。你们说对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俄国如何在19世纪50~80年代从清政府手中夺走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中国割辽东半岛给日本,它却联合法、德进行干涉。他的葫芦里装着到底是什么药呢?因为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不便于它进一步向我们东北扩张了,同时还看清了俄国的真实意图。
3.运用反语
运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进行讽刺和揭露。在讲中国近代史涉及到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时,嘲讽地说“李鸿章称得上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的积极分子,《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他的杰作,他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他的成功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分不开的。常言道时事造英雄嘛”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当时促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国际国内因素。这样即深刻地揭露了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4.巧析字词
根据对字词、音、形、义特点的巧妙解析并加深对史实的记忆。讲台湾地名的演变:三国时称为“夷州”,隋唐时称“流求”,而元朝时称“琉球”。学生往往把后面两者的搭配弄错。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球的形态怎样,”同学纷纷回答“圆的。”“对,圆的。”板书:“球是元的”。因为球是“王”字旁,所以元朝的“琉球皆王字旁”。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做到了对易混淆知识的区分。
5.布设谜阵
在讲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时,先这样设谜: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一次酒会上,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底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名。国民党方面记者给出的谜底是‘屈原’,他认为日本投降是慑于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你们认为他们的谜底怎样,”学生们议论纷纷,觉得这个谜语也有一定道理。教师便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进行辨证分析国民党方面记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事实上,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力援助。可见,国民党记者的谜底是不对的,正确的谜底应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共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巧妙地传授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