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碧芳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唯有以此为基石,才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有源之水。对此,本文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和谐的课堂活动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两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能力;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和谐课堂
创新的概念由德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渐至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多年来,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这种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应怎样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其学习方法是主体的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这一点在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天地”有明确的阐述,即“做学习的管理者”,简单来说即“应学会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以“独立地承担学习的责任”。显然,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一项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更多的是一项学习的“责任”。以“责任”来认识自己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主体正确地认识并学会学习。即如作家周国平在《做学习的主人》一文中确如题目所言,“首先,要对知识有兴趣”。
要做到对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有兴趣,学生就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这主要包括:一、学会“看”书。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得不应对的中考发展趋势,教师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看懂看透,是必需的。如此,才能真正深入、吃透、理解相关理论的丰富涵义;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与高尚的人谈话”,把貌似枯燥、乏味与空洞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深入心灵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首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其次,自然也有助于帮助自己得心应手的应对每一次考试。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提问
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语)。在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时,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对教师职责的定义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于传递现成的结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于激励学生思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教师要鼓励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之后的思考与质疑,并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知识的跟随者。
三、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所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理论对实践的反馈,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即便为应对考试,引导学生在解决多种类题型题目的过程中,学会信息提取,掌握相应的问题解决技巧,也是另一种理论对实践的反馈。
四、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的落实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活动,而为保证课堂活动的“和谐”开展,又离不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对自身职责的正确认知。一如前述对“教师职责”的引述“顾问”、“参加者”与“帮助者”。换言之,作为教与学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塑造和谐的教学课堂,以和谐的学习氛围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与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这一点,至少可从三方面做起:一、以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承载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指学生表达的自由,这也是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保障之一,一如作家周国平所言“做学习的主人,向教育争自由”。因此,教师要保证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致损害学生的表达自由而要有益于与帮助学生的表达自由,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老掉牙的教学观念,拒绝灌输,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能做出类似于江苏刘剑华老师在《老师,请别抢话》一文中所言的“要么揣度着学生的意思说,要么就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需要的思路上暗示”。否则,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即无从体现。即如学生对九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认识,有学生认为前者重要,亦有学生认为后者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简单地把教材观点与自己的认识强行灌输学生即违背了现代化教学的原则。教师所做唯有指导学生更多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两方面的资料,仔细研读与思考,深入交流与沟通、思辩,才会使学生真正有所认识与感受。亦会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味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此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八年级教材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中,即阐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对学生来说合作就是“学业”成功的土壤,只因为“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力……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资料的收集,单靠某个学生个人的力量,难免会使收集工作存在较大困难并失之于片面,而小组内几名学生分工合作则会大大提高收集工作的效率,加速研究活动的推进力度,并共享收集与研究成果。
六、教学策略要“灵活多元”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应时代需求与学生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诸如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科学学习、运用评价激励等。这样的教学策略采取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自从教学设计始即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课堂预设与生成,以在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过程中助力学生的成长。
总之,要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就要从课堂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唯有以此为基,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伟.教师主体视域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22-24
[2]史军锋.论初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04:82-82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