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 投稿小鲸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19次
  • 评分4
  • 21
  • 0

朱海波,薛颖,张艳明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义务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的孩子都有权利享受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发现,择校、择班的现象仍旧存在.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下的学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对于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65-02

义务教育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由政府提供政策的保障和支持,理应公平的、均衡的发展.理应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均衡的资源,教育机构之间也应该得到均衡的支持.但每一年的中小学开学,择校、择班的话题都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师资还是办学条件都要比城市的中小学逊色的多,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是巨大的,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发挥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 义务教育及教育均衡

1.1 义务教育的界定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的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为九年制.

1.2 何为教育均衡

均衡原本不是教育学领域里面的一个词汇和概念,它由其他的学科领域引申过渡而来.在本文中提到的教育均衡,是希望受教育者无论身处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够平衡的、和谐的享受的相对同等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概念早有很多学者做出相应的论述,尽管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然而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去关注这一现象,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希望通过官方的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来约束这一问题.并期待受教育者突破区域不平衡,校际不平衡和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2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义务教育现状来说,仍旧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即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优于农村的义务教育.城市中的义务教育相对来说,发展迅速,而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乡镇,在教育上的投入显得较为吃力,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师资力量较弱,直接造成了入学率和升学率逐年下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90年代非常“繁荣”的小学校园,曾经的生机勃勃,书声琅琅都已被满院的荒草代替,旗杆上锈迹斑斑,校园的大门紧闭,通过访谈得知,入学的学生太少,导致班型太小,甚至无法成班.逐渐的,学校也就慢慢的荒芜起来.更多的适龄儿童都到城市里面求学,甚至,早早的过起了“寄宿制”的生活.那么,本该在家门口享受义务教育的适龄的儿童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的接受教育呢?

2.1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义务教育投入不均衡

教育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当地的财政体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体现在了当地的义务教育的投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本身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尽可能的均衡对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很明显,学校还是不能完全脱离当地的财政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教育的投入显然力不从心,农村的受教育者接受的义务教育显然不如城市的受教育者的条件好,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2.2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适龄儿童逐渐减少

经济不发达,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的家乡的人数非常少,同时,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适龄儿童大多跟随父母在外求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逐渐减少,甚至使得地方政府对教育投不投入都尴尬的局面,陷入了“农村教育空心化”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在某自然村共有21户居民,而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以土地及当地资源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的青年居民仅有两户.在这21户居民中,半数以上的家庭中都有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而回到当地,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数量为0.在当地农村,这样的自然村是极具代表性的.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学龄儿童随父母迁徙或由父母帮助择校到城市读书的数量越来越多.

2.3 师资水平相对不高,家长难抵“择校”诱惑

农村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由于待遇的问题,很难吸引到本科及以上等更高学历层次的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的师资水平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上.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本身规模小,比较分散,受教育者为了得到更好水平的教学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宁愿选择通过缴纳择校费等各种途径择校.甚至进入理想的学校后,还要择班、择师.

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择校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择校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会引起生源的不正常流动.要彻底解决择校、择班、择师的现象出现,就要改变当下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使受教育者无论身处何地,师从何人都能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享受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

3 信息技术视角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德国通过立法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法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用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也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其中,信息技术的作用逐渐凸显.

信息技术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从广义上说,它指的是能够被人充分利用并且扩展人类主体信息器官功能的工具、技能、方法的总和.狭义的信息技术强调信息技术的现代性与科技性,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谓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就是计算机实时综合地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因特网开通之后,计算机网络教学方便快捷,远程共享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年来的慕课、微课等新兴的教学概念和方式的快速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资源,已经不是天方夜谭.

在当下的农村工作中,无论是“十个全覆盖”还是“美丽乡村”,都带给农村更多、更好的新政策,村村通等相应的工作让互联网走进农户,覆盖乡村,为信息技术进入农村、服务农村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让农村的受教育者更好的享受到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为这一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的教师资源不必收到地域的限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共享.在向学生展示优质的教师资源的同时,对于农村的教师的培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秀的网络课程,精彩的微课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每一个受教育者,并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网络互动的方式与名师交流,释疑解惑.

信息技术环境也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依据自身的情况,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接受互联网提供的专业课程.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拓展了学习者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也作为学习工具的延伸,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支持.

3.2 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

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给农村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近年来的“国培计划”给农村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机会,对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项目和研究,不仅给受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与发达城市的优秀教师交流的机会促进城乡间的教师流动和交流,以加快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以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促进了教育公平,它能够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外出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少等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农村的受教育者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尽管绝对的教育公平难以实现,但通过信息技术,能够给城乡间的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可以加快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好的保障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刚成,王婷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3):14-17.

〔2〕宋朝丽,王亚龙.论信息技术对城乡教育公平的促进[J].科技广场,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