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华蓉
【摘 要】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阅读写作中,都常常忽略标点符号的文本作用。本文就是从结构内容、人物刻画等角度,探讨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标点;结构;情感;个性
在小学,我们就认识了标点,可直到初中甚至高中,阅读、写作中,很多人依然忽视了标点的重要性。
抗战时期,国民党有这样一则宣传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原意是说:家有粮食,不要卖给八路军吃。后来有人加了一个小小的标点: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标点的加入,完全颠覆了原意。聪明的老百姓,借用小小的标点,戏谑了敌人,也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
上面的小故事,清楚地告诉我们标点断句的重要。可是,标点的重要,岂止断句?小小标点,内含乾坤,读懂它,阅读文章,事半功倍;合理运用它,文章写作,锦上添花。
一、善用标点,可清晰地表达意思,增加文章结构之美;善读标点,可快速理清文章层次,抓住文章要点。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是某同学默写的《木兰诗》中木兰还乡片段。文中只有逗号、句号,这大体也代表了现在很多同学对标点的基本看法:标点的功能就是断句。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对比下原文中的标点: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1)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2)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3)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原文(1)(2)处句号为分号,是提醒读者,此处是一个层次丰富的画面,是同一事件的不同画面展示。(3)(4)处句号为逗号,是因为所有动作均是木兰所做,这样处理,保持了动作的流畅性,更能让读者跟随木兰畅快淋漓地感受恢复女儿妆时的欣喜、迫切。而(5)处句号为冒号,则是借此提醒读者,下面的内容要关注了。伙伴的惊讶咋舌,木兰的狡黠得意,没有冒号的提醒,岂能引人如此细细品味?不同于某同学简单划一的句号、逗号运用原则,原作标点的精彩运用赋予了整个片段清晰、优美的结构之美。看着原文的标点,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描绘给我们的三幅图画:木兰还乡,亲人喜相迎;木兰还乡,重扮女儿妆;木兰女儿妆,伙伴皆惊忙。这样的标点运用,即使表达准确生动,又给了阅读中的读者有力提醒,两全其美,这就是标点的力量。
借助标点,把握语段层次、要点,在考场的阅读中,尤显重要。
“(1)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2)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3)由于浅层地温能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4)与传统的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选自2011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试卷《“绿色”浅层地温能》)
上文选段,逗号众多,信息量大,学生容易犯迷糊。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首先借助句号确定它有四句话,就避免了对纷繁信息提取的手足无措,以及信息提取的疏漏;然后通过关联词语、语句关系的梳理,就能判断,该段的表意非常清晰。(1)(2)句指出了浅层地温能的一大优势:清洁无污染;(3)(4)句指出了浅层地温能的又一大优势: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可见,借助文段中的标点,的确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语段结构,抓住文章要点。
二、善用标点,能有力表达人物的情感、个性;善读标点,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个性。
例如,下面描写生活中父子对话的片段,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运用标点,那真真是扼杀了人物,文趣全无。
爸爸:作业做好了吗?
儿子:做做好了。
爸爸:真的做好了?
儿子:真的做好了。
爸爸:做好了?
儿子:是做好了嘛。
爸爸:还说做好了?
儿子:做好了做好了。
可,换个标点呢?
爸爸:作业做好了吗?
儿子:做……做好了……
爸爸:真的做好了?
儿子:真的做好了……
爸爸:做好了……
儿子:是做好了嘛!
爸爸:还说做好了?!
儿子:做好了!做——好——了——!
丰富的标点,让我们看到了贪玩忘事的儿子面对老爸检查作业时的胆怯害怕,撒桥埋怨,倔强嘴硬。细腻的人物情感,饱满的人物性格,广阔的联想世界,没有标点符号的精彩加入,又岂能再现?
再如:
(1)“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
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蹿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3)“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上文(1)(2)(3)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三个片段都有省略号的精彩运用。
片段(1)中,中年闰土向迅哥儿诉说自己的悲苦经历。大量省略号的运用,表明中年闰土讲话时的断断续续,或许是面对少时伙伴、如今“老爷”的拘谨,或许是沉重的生活压榨了他所有的活力,麻痹了他的感官心灵,以致他木讷难言,连讲述自己的悲苦生活都似要把脑袋搅了又搅,才能回忆起自己的点滴苦难。拘谨木讷,麻木迟钝,被生活捆绑了、扼杀了的,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年闰土。
片段(2)中,少年闰土侃侃而谈,欢快地向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的小少爷描述海边少年的传奇生活。两个省略号的运用,让我们看到,少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少年的天空很宽很广,少年的心灵无拘无束。活泼开朗,自由如风,乡间精灵一般勇敢的少年,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
在这两个片段中,鲁迅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昔日的“少年英雄”,如今的“木偶人”。其中,省略号的精彩运用,不仅有力辅助表现了人物性格,而且深刻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巨变的哀痛、深思。没有对标点的细细体味,是很难体会这么丰富的情感的。
片段(3)中,第一处省略号表明话语被打断,第二处表明话未说完。通过对这两处省略号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曾经温婉少言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现在是怎样的尖酸刻薄、絮叨讨厌。
从上面三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学大师如鲁迅,在刻画人物时,是如何借助标点塑造人物;而在解读作品时,对标点的细心关注,也打开了我们走进文本、走近作家的一扇小窗。
小小标点,大有乾坤。
不要小看蝌蚪一样不起眼的标点,不要简化甚至退化标点的丰富功能。精彩的文字世界,需要标点。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