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近名家王文丽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28次
  • 评分4
  • 32
  • 0

——读《走近王文丽》一书的几点体会

刘述福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近,笔者拜读了《走近王文丽》一书,其中的“教学实录”真是环环相扣、精彩纷呈、妙趣横生,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的差距,我想其中的某些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可学可仿的,将这些方法和艺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确实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增色、添彩。下面就举一些学习—模仿—应用的例子,谈谈笔者的收获与感想。

一、篇首读文定基调

我们备一堂阅读课,首先要给文章定下基调,这文本的基调常常隐藏在文本的篇首的语句之中,一篇文章犹如一首乐曲,同样也在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告诉学生,要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这样说教式的渲染,其效果是有限的。王文丽老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作者的情感。她在《风筝》一课中,是这样引导的:

1.师: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中情有独钟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师: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的感情。

2.师:你觉得当时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这短短的一段师生对话,隐含着两个教学方法:一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最大的快乐”这个语句,来为全文的学习做情感铺垫;二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来佐证这种“快乐”的情感。我想,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师:文章开头,作者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老舍先生这短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生:作者是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草原,感到很新奇。生:老舍先生想说,以前只是在书报上见到草原,这次,他终于来到了草原上,心里很激动。(师板书:新奇激动)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并把“新奇激动”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是再平常不过的句子,往往被我们忽略。如果我们去深度解读、引领,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就能给文章定下基调,基调的脉把准确了,对全文的学习就能起到引领的作用,甚至有触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深度解读,巧设填空

王文丽老师在《风筝》的第四、五自然段教学中,这样巧妙过渡,引出下文。抓住“我们都哭了”设计了这样的填空: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总结上文),谁能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启示下文)

生:(读课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____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师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从学生所填的语句看,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是对文章前几个自然段的深度解读,还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这样的填空训练,我们要常常运用。下面是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的片断。

生:(读最后一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板书:为了____,让____,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师:为了人类有江河湖水,让我们的农田得到灌溉,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生:为了人类有花草树木,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生:为了人类有一块块稻田,让人们有饭吃,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生:为了人类有高山与河流,让我们的世界更美丽,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生:为了人类有太阳和月亮,让我们有光明和温暖,盘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这个填空题的设计,既是对前文的回顾,又是一个提升。教师出示的例子,“人类有江河湖水”是自然现象,“让我们的农田得到灌溉”是前者的作用。有了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自然就把“花草树木”和“空气清新”联系起来了。这种又总结又提升式的填空设计,在《狼牙山五壮士》《普罗米修斯》等表现英雄献身类型的课文中均可使用。)

三、多角度解读语句

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就是同一个句子,强调的字词不同,所要表达的侧重点也就存在差异。请看王老师在《五彩池》一文的教学中,怎样多角度解读一句话的。师:五彩池到底在哪里呀?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语句读给大家听。生: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读重音),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的神奇的五彩池。师:听清楚五彩池在哪里吗?生:……师:好还是这句话,你们听老师读,看看能听出什么不同的意思。(老师读时,强调了“真的”这个词。)生:我听懂了作者梦想成真了。师:老师再来读,看你们还能听出什么?(老师读时,有意识地突出了“像瑶池一样神奇”)生:我听懂了五彩池很神奇。生:是和天上的瑶池一样的神奇。(师板书:瑶池神奇)

(同一个句子,在朗读时,强调突出不同的词,甚至朗读速度的快慢,所传递的意思也就不同。王文丽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文中,采用快读与慢读兄妹俩的对话,来分别表现盲姑娘的着急与无奈。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的阅读,意义是深远的。笔者在教学《长城》一文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生:(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听老师读,(突出了“多少”一词)你听懂了什么内容?生:意思是很多很多的劳动人民,才……。(师板书:很多)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是这句话,听老师读,看还能听出什么不同的意思。(师读时突出“血汗和智慧”)你听出什么内容?生:“血汗和智慧”读得很重,我听懂了,长城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是说长城的砖缝中有血汗和智慧?生:不是的,意思是说,为了修长城,古代的劳动人民流了很多汗水,也花了……,(师:想了)想了很多办法。师:是的,意思是说修建长城,不光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师板书:艰辛动脑筋)师:这句话老师还可以这样读(强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强调了什么内容?生:我听出来了,强调了长城很长。(师板书:很长)师:好吧,大家练读这句话,你想强调哪个方面,就把有关的语句突出来,开始吧!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种多角度解读一句话的训练,就是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在王文丽老师的“教学实录”中,常常渗透着“授人以渔”的教学艺术。在《五彩池》一课中,当读到“大的面积不足一亩”这句话时,与现场的大教室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一亩”的空间概念;当读到“五彩池大概有3400多个”时,让学生写一写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又像什么东西,还有哪些颜色;学习“千呼万唤”时,让学生写写带数字的成语;还有在课堂上师生一起试着背诵段落等,处处渗透着“用教材教”的理念。研读王老师的课况,学学她的教学艺术,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美丽,更有实效。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