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碧虹
一、快乐感受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石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的时候注意力会大大集中,因而学习效率也会有所上升,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为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在快乐中做到文言文的启蒙。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文言文,因此,在初期接触的时候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致都很高,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这种兴致也在慢慢流失。而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要将他们的这种兴致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动画、典故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排演成一出舞台剧,剧本对话不设统一标准,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作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展现自己的翻译才华,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伯牙绝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请学生们在课前收集一些关于“朋友”“知音”的故事,上课时在班级里讲一讲,为文章学习做好感情铺垫。很多学生都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情谊,激发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带着对比的心态去解读这个故事,并为学生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场景,以音乐感染学生,欣赏文章与乐章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总之,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颗对文言文的热爱之心,他们的学习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丰富积累是提升文言文素养的手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可见积累的力量之大。一个人的学识、品位等都与其文化修养和知识积淀有关,学生文言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平时的阅读积累。所以教师不能只专注于教学课文本身,还应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文言篇章,在阅读过程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积累更多的词性用法、文学典故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继承和弘扬祖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人教版的教材中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个板块,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诗词、对联、歇后语、文言警句等,教师应认识到这是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一个有效平台,应当在教学这一板块时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如在人教版语文新课标第九册中有一个“日积月累”的主题就是“名人名言——读书”,其中列举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名句,那么教师在解读了这些句子之后就可以发动学生再搜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文,或者是找到这些诗句的出处,让他们结合全诗再来看这些诗句,是不是又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达到以教材本身为依托,向外拓展。此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不管是诸子散文也好,《论语》《诗经》也好,诗词小说也罢,主要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已,而不是说要求他们能读懂多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言素养。当然,还应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平时的阅读,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班上开办朗读背诵比赛、话剧表演小组、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进一步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而在活动中也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和体会句意的方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更深层次地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有效诵读是增强理解能力的捷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堤出:“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本,以此为突破口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提供了三种途径作为参考。
(一)师生范读
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大多篇幅较短,适合学生朗读,但是古代文言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文相去甚远,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如何断句、哪里重音、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别说学生了,有时教师也不敢百分之百地确定。所以,朗读示范尤为重要。在正式进入每一课的学习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网上的朗读录音,或自己朗读,或请朗诵功底过硬的学生代表来朗读,给全体学生做一个好的示范,让他们有可模仿的标准。而在倾听和跟读的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文中做好记录和标记,标出文章的节奏、重音等,如《学弈》中的“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搁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让学生在自己重复朗读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还原泛读中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抑扬顿挫之感。还可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流淌当中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加入表情和动作,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当中。而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感悟也会逐渐加深,并获得语感,逐渐读出气势,读出神韵,真切领悟到文言文的韵味与魅力。
(二)学生自读
有了良好的诵读范本之后,学生就可以在课后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由诵读。学生的自读感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关键过程,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专业且适时的指导,让他们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僻字,能够对照课文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并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地位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组织开展一定的诵读活动,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发掘“指名读”“分角色对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在与全班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好的读法,吸收别人更为精到的见解,构筑互助双赢的高效课堂。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自读模式中更容易发现自身问题并对他人提出质疑,在交流中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大大弥补了范读无法面面俱到、具体而微的缺点。这种自主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他们在一点一点读懂文言文的成就感中逐渐加深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背诵默写
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而且尤其适用于对古诗文的学习。而且,小学五六年级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学生的记忆力强,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很多文章一旦记住就有可能终身不忘。所以在把课文读熟了之后,就该是背诵和默写了。在每篇课文的结尾都会注明是否需要背诵,因此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应单独找时间对学生进行背诵检查或者是默写过关,以此来强化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如此,背过的文言文章长久地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从前的内容也会产生新的理解,在年月的堆积中深入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和文言的魅力。
四、结语
文言文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学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并且也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争取在文言文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实的知识储备,为其终身学习语文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坑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