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兰
古诗词鉴赏作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备受关注,但受其特殊文体的影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已成为共识。学生读不懂诗歌题目、把握不准思想内容、答题步骤和语言表述没有规范的诸多问题尤其突出。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技巧却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找准以下“抓手”去“多学”。
一、从诗词标题入手,搜寻相关信息
标题是文章之眼,是解读诗歌的窗口。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关注题目,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能有效帮助考生打开鉴赏之门。如《蝉》《寒菊》《咏梅》《早雁》等一些以事物来命题的诗,在手法上多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方式;有些诗歌的题目直接表明了主旨,如《枫桥夜泊》中的“泊”字提示我们,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旅夜书怀》《月夜忆舍弟》《悯农》《独坐敬亭山》等,主旨取向亦非常清晰,而像《伤田家》《长恨歌》《闺怨》《江陵愁望寄子安》等,这些题目中的“伤”“恨”“怨”“愁”等情感词,正是作者的情感倾向及诗歌的感情基调所在,抓住它们理解诗歌主题,难度显然会大大降低。
二、从所选意象入手,揣摩作品意蕴
意象大多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通过选取特定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明月”寄相思,“流水”叹年华,“杜鹃”喻愁苦,“杨柳”传别怨……抓住意象,调动知识积累,结合诗句仔细揣摩,从而理解作品的意蕴。例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诗中“梧桐”“秋叶”这些意象带有悲伤凄凉的色彩,渲染出萧瑟冷寂的气氛。“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可知,正是宫女内心凄凉,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深宫的漏声如此凄清悠长。
三、从诗眼句子入手,直击情感主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就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而不用“到”“过”“人”“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如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诗眼句。“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四、从作者经历入手,力求“知人论诗”
“诗言志。”诗人所要选择的题材,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学识修养、思想性格、诗风倾向等因素不无关系。知其人,晓其风格,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品。李白由于传奇的经历、狂放不羁的个性、愤世嫉俗的人生、富有揽日月游龙宫的神奇想象,使其诗歌清新飘逸;苏轼多次被贬官降职,但能坦然面对厄运,所以有“大江东去”的豪放语;李清照身处乱世,国破家亡,读其“昨夜雨疏风骤”时,自然不会说它是“直抒胸臆”,诸如此类,鉴赏可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突破口。
五、从诗词典故入手,把握主题思想
借助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抒发丰富复杂的情怀是古诗常用的手法。关注典故,理解含义,无疑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用诗多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则是为了加深诗句的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朝廷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了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实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两幅图景对比鲜明,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六、从诗词注释入手,领会诗词含义
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地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抓住这些提示材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比如赵嘏的《长安秋望》中有这样两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后有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注释①用西晋张翰事,表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注释②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日“空”,是诗人痛言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表毅然归去的决心。两相结合,思乡归隐的思想已昭然纸上,注释的提示对我们解读诗人情感及诗歌主旨非常关键,而且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古代诗歌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内涵丰富隽永,诗歌鉴赏的题型、题目可以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扎实的诗歌文化知识,找到鉴赏评价的有效抓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诗歌鉴赏。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六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