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特教学校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性策略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01
  • 阅读量8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智障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缺陷,还有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如将孩子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与世隔绝,会造成其性格孤僻、胆怯;过分溺爱,会使得孩子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从智障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充分展示并发挥其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教育引导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切实为这些特殊学生的未来考虑,并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案,一步一步地熏陶、感化、引导、塑造。


  关键词:特教;智力障碍;思想品德;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特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其思想认识水平较低,是非界限非常模糊,如果不接受正确的引导与训练,不仅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还有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诱惑,甚至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教学校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注重方法创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与普通学生相比,因此其在教学中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多动、吵闹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在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中,教师如果一味地利用语言进行知识灌输,或者利用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威慑,只会让学生在枯燥、惊恐中失去学习的耐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实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于此,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应该避免运用他们难以理解与接受的说教方式,而应该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的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出入校园小学生所见所闻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班级的某位同学,这样让学生与故事相融合,能够迅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下,让学生对自己的新身份、学校的新情况、班级的新伙伴等进行回忆,进而调动其课堂参与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我的一天》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为学生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描述并还原自己一天起床、吃饭、上学等活动,让他们在描述中体会现实生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供教师选择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表演教学等。教师应该有充足的耐心为学生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让这些特殊学生能够更顺利、更主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利用环境构建,进行反复训练与实践


  环境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渗透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学引导中,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性,构建符合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例如,在《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建设,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管理规范,以形成一个整洁、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学校的走廊、盥洗室、楼梯等处利用趣味化的图示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训练,进而建立相应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强化,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行为不受理性控制,因此对其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习惯性、固定式的行为模式为学生提供行为引导,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情况的重要标准。例如,在《安全地生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火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自救常识,并为其编创顺口溜“火灾袭来速疏散,披湿衣物贴地面,捂住口鼻穿浓烟。身上着火把滚翻,别嫌难看别乱窜,躲到阳台忙呼喊”,以便于学生记忆,然后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让学生不仅能够熟记,还能够进行灵活的操作,这对于提高学生在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能力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也同样重要,这些智障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与社会脱离,而且由于环境的限制,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与人缺乏沟通的情况会进一步阻碍其智力发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与学校、家长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沟通,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社会实践空间,并在实践中渗透情感价值引导内容,这对于学生行为的引导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与命令,但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尤其是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应该正视与学生的关系,并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获得学生的信任,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有所依赖,并产生安全感,这对于平复其激动的情绪,引导其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是构建师生关系中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在草地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讲述大自然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太阳下与学生共同玩“踩影子”的游戏,在共同游戏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除此之外,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如一句“你好”“谢谢”“对不起”,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平等关系,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中,学生会逐渐放下对教师的警惕,并乐于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特殊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多的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因此,在教學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用爱心、诚心、耐心来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并理解自身引导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让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积极调整教学理念,为这些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贡献一分力量。


  四、及时评价奖励,强化正向引导作用


  评价奖励是特殊教育中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设计的激励机制。由于智障学生智力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中的不平衡因素,思想道德引导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德育引导的作用是失效的。但是教师不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在失败的经验中,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让其在唤醒、鼓励、肯定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励是个体强化某种行为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引导,哪怕是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激励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我们真棒》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并循循善诱,用期盼的眼光去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主动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并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奖励是一种正面强化,是调动智障学生积极性、塑造良好行为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德育引导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奖励的行为,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稳定化、习惯化。


  总之,在特殊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切实为这些特殊学生的未来考虑,并根据智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能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在一步一步的熏陶、感化、引导、塑造中,让这些学生接受和感受人性化的关怀,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残而有德、残而不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 茜.特教学校思品课学生主体性策略[J].教育,2015(47):44. 

  [2]黄佩泉.贴近生活·符合规律·以人为本——聋校思品教育中的“三个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3(6):27-28. 

  [3]吴静燕.让思品课引领盲聋哑孩子前行——论盲聋哑学校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J].考试周刊,2013(87):125. 

    作者:庄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