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凯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民工题材的小说中,作家主要塑造了劳苦型、自甘堕落型、拼搏成功型等三种女性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关怀,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没能真正反映女性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民工题材;女性形象;想象性叙述;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39—02
一、农民工与农民工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谋生。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在这些农民工中,女性农民工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些行业的女性农民工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30%~40%,而有些行业女性农民工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0%以上。[1]她们进入城市后活跃在各个角落,由于其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因此,只能干一些脏活、累活。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出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逐渐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创作热潮,如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徐岩的《酒馆》、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罗伟章的《大嫂谣》、邵丽的《明慧的圣诞》、吴玄的《发廊》、王手的《乡下姑娘李美凤》等作品。赵学勇教授指出,农民工题材小说是指以展示城乡冲突,描写农民工都市生活,表现他们走出农村遭遇城市文明以及颠沛于城乡之间所产生的焦虑、孤独、困惑等心理路程,揭示农民工精神世界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作品。[2]
二、新世纪农民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一)劳苦型
劳苦型的女性农民工指的是凭借自己的力气在城市谋生的一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为了尽可能地多存点钱,已经习惯了对城里人卑躬屈膝。她们没有想过要在城里永远生活下去,唯一希望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换取一些收入来弥补家用。罗伟章的《大嫂谣》中的大嫂,是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的父亲年老需要照顾,体弱多病的丈夫不能干活需要照顾,家中还有孩子需要照顾,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大嫂离开家到城市打工,她勤恳、善良、肯吃苦、节俭,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没有蜕变,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表现出来的仍是传统女性具有的那种精神。这样的女性农民工,身上都具有传统女性的那种纯朴、善良和勤劳的本性,她们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她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她们和农民一样靠力气生活,体现出的是传统女性的原始美。
(二)自甘堕落型
在农村除了土地还是土地,农村女性几乎一辈子也见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可是,在城市里,那些新鲜的玩意几乎随处可见,于是大量的农村女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来到城市后,有一些女性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谋生之路,走上了自甘堕落的道路。李肇正的《姐妹》中的宁德珍和舒小妹就是这样一类人,她们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女人。刚开始,她们也是很善良、有进取心的,但是,为了能够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宁德珍和舒小妹在发廊里做起了小姐的生意。就如吴玄的《发廊》中所描述的一样:“发廊改变了我妹妹的命运,乃至全村所有女性的命运。通过发廊,女人可以赚钱,而且比男人赚得多,我妹妹一个月寄回家的钱就比我父亲一年劳作赚的钱多。”[3]发廊不仅改变了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也改变了贫困乡村的物质面貌,甚至改变了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固守的传统生育观念。这样的女性农民工形象,在作家笔下占了很大比重,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靠出卖身体在城市里生活。对于农民工而言,城市象征着文明、发达的美好生活,吸纳了所有的外乡人停留,但是,城市的冷漠与复杂又拒绝了所有的城市的“他者”。
(三)拼搏成功型
有些进城的女性勤劳、善良、质朴,有梦想,不怕苦与累,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例如,须一瓜的《门内的保姆家外的人》中的天晴、暖被、暖灶、修小灯、春子都是一群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女性,她们来到同一个城市做了保姆,并用各自的善良、勤恳赢得了雇用她们的城里人的信任和认可。虽然她们不像城里人活得那么富有,但是,她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却也自在、惬意。她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比如天晴,她喜欢读书,想自考大学,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她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贺晓晴的《花瓣糖果流浪年》中的主人公韩月晴,是一个离异的四川女性,为了能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来到了北京,过着流浪的生活。她刚进入城市的时候,处处碰壁,但她没有触碰道德的底线,她善良、勤劳,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走向了成功。作品中的这类女性大多是年轻的打工妹,她们有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得了成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三、农民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想象性叙述及其对策
(一)农民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想象性叙述
底层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她们大多是苦难中的挣扎者。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博得读者对角色的同情与怜悯,赢得读者对作品的喜爱,必然会加入一些艺术虚构的成分。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为了获取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成就自己的城市梦而沦落的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都会如此。某些作家只从某个方面来刻画女性农民工,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叙述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没能真实、全面地展现女性农民工的现实生活。他们过分注重描写女性农民工的身体或精神堕落方面,而忽视了对女性农民工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写。读者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时容易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农民工都是拜金女、沦落者。
(二)关于刻画女性农民工形象的几点建议
1.作家应注重人文关怀
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是社会良知的代表,是时代的批判者和代言人,应该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作家更应该担负起重建文化的重任,始终站在女性农民工的立场反映现实问题,表达女性农民工的精神诉求。作家只有保持独立的学术精神、人文立场,代表社会的良知,才能真正进入社会底层,了解底层女性的利益诉求,从而真实、全面地表达底层女性的声音,扮演好底层女性“代言人”的角色。
2.作家应注重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
作家对底层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描写,得不到她们的有效回应,固然有女性农民工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低下的原因,但作品与底层民众的审美趣味相脱节也是重要因素。作家在创作有关女性农民工生活的作品时,应在保持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雅俗结合的、贴近女性农民工生活的作品,从而使底层女性农民工进行更多的、关于自身生存现状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促进整个农民工文学结构的优化。
3.广开言论渠道,扩展女性农民工的表达空间
女性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城市对她们的排斥,周围人的冷遇,无处诉说的内心孤独与苦闷。女性农民工没有话语权,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存境遇。有些作家在书写女性农民工时未能深入地了解其生活,也听不到她们的真实声音,只能凭借只言片语进行想象性的叙述。所以,应广开言论渠道,让作家更多地了解女性农民工,以便其准确地塑造女性农民工形象。
作家应注意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在塑造女性农民工形象时,应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使人信服的优秀作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蓓.女性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现象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赵学勇.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J].文艺争鸣,2007(12).
[3]吴玄.发廊[J].花城,2002(5).
[4]叶旭军.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3.
[5]张树成.情亲间[J].劳动保护,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