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奥斯丁道德说教的艺术魅力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81次
  • 评分4
  • 34
  • 0

陈金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23)

摘要:奥斯丁十分看重道德的影响力,是一位公认的道德家。然而,奥斯丁作品中的道德观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她将18世纪的道德理念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通过全知叙述的选择性透视将说教变成一种艺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奥斯丁;道德说教;艺术性;全知叙述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17—02

收稿日期:2014—03—07

作者简介:陈金(1977— ),女,河南平舆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道德说教是18世纪小说的一个共同特征。奥斯丁生于18世纪末,深受18世纪道德小说的影响,是一位公认的道德家。Thomas Rodham 认为,她小说中的每位人物都具有道德说教的作用。然而,奥斯丁作品中的道德观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因此,不像理查逊的《帕梅拉》或《查尔斯·格兰迪森》一样说教味十足,她将18世纪的道德理念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通过全知叙述的选择性透视将说教变成一种艺术。

理查逊的《帕梅拉》出版后,菲尔丁匿名发表了一部名为《萨梅拉》(Shamela, 1741)的小说,这书名(sham, 虚伪)本身就是对帕梅拉的讽刺。对此,理查逊极力为帕梅拉辩解,可他的辩解似乎是无力的。为了建立道德规范,18世纪的小说家们热衷于树立正面的道德形象,忌讳损害小说人物的积极意义,这必然导致读者对人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奥斯丁致力于塑造具有多面性的小说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形象不仅增强了奥斯丁小说的立体感,还让读者觉得真实并贴近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奥斯丁并不是刻画复杂人性的第一人,但她展现人性时所采用的手法即全知视角的选择性透视却是独一无二的。从《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或《傲慢与偏见》中的吉英身上,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帕梅拉的影子,她们都是只具一面性的“扁平人物”。但随着奥斯丁的写作技巧趋于成熟,这种人物在她的小说中只能起到功能性作用,与女主人公的地位越来越远。

在奥斯丁的六部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是最受读者青睐,最轻松易读的一部。故事开始不久,吉英和彬格莱就互生爱慕之意,吉英能否嫁给彬格莱成了班纳特家的头等大事,吉英与彬格莱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成了故事的主线。但从第八章开始,叙述者悄悄地把聚光灯转到了伊丽莎白身上,吉英与彬格莱之间究竟如何不是由吉英告知,而是通过透视伊丽莎白的内心活动,让读者看到伊丽莎白对姐姐爱情的担心及忧虑。彬格莱离开尼日菲花园后,伊丽莎白一直劝导吉英不要放弃自己的爱情,她宽慰吉英,开导吉英,处处想为吉英分担。吉英所承受的一切变成了伊丽莎白“展现”自己善良本性的舞台。第二十四章中,彬格莱小姐的来信使吉英所有的希望都变成了绝望,然而,被叙述者派去体会这绝望的不是吉英,而是她的妹妹伊丽莎白。这章第三段的开头写道:

Elizabeth,to whom Jane very soon communicated the chief of all this,heard it in silent indignation.Her heart was divided between conern for her sister,and resentment against all others…She could think of nothing else;and yet whether Bingley’s regard had really died away,or were suppressed by his friends’ interference;whether he had been aware of Jane’s attachment,or whether it had escaped his observation…

译文:伊丽莎白很快就从吉英那里得知这信的主要内容,气得一声不吭。她一方面为姐姐担心,一方面又憎恨那帮人。……她想不了别的,彬格莱究竟是真的变了心,还是被朋友逼得无可奈何?他究竟知不知道吉英倾慕于他,还是他根本没发现……

上段第一句话的特殊句式首先决定了伊丽莎白在这段叙述中的主体地位,紧接着通过对其思想的透视,奥斯丁将伊丽莎白对吉英感情的担忧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深刻地向读者传达了伊丽莎白善良的本性。读者接受了伊丽莎白的善良之后,奥斯丁才着手揭露她性格中的弱点,她对达西的偏见,对韦汉的片面认识都通过达西的一封信渐渐浮出水面。为了让读者接受伊丽莎白的这些偏见,奥斯丁同样采取全知视角的选择性透视,让伊丽莎白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深刻检讨。读者了解事实真相之后,虽觉得伊丽莎白会凭个人喜好对人妄下结论,却因她本性善良又对自己的过错认识深刻而原谅了她。

《爱玛》一向被批评家们视为奥斯丁最为复杂的一部小说,连奥斯丁自己都说也许只有她才会喜欢爱玛这样一个角色。但是,越有难度的作品越能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再次选择了全知视角的选择性透视,从爱玛的视角切入,让读者体会爱玛的感受,赞同爱玛的立场,从而接受爱玛。小说中,第三人称的选择性透视打开了通向爱玛思维的通道,让读者同她一起妄下结论,错误判断,却不自知。对于埃尔顿的殷勤,奥斯丁一味从爱玛的视角切入,让她瞎猜乱造,却放弃告诉读者埃尔顿真实的想法。读者了解埃尔顿喜欢爱玛的真相后,不免责怪爱玛糊涂又势利,可与此同时也免不了要嘲笑自己当初对爱玛的全盘信任。然而,念在她毕竟不是为了私利的份上,也只好原谅她了。

与上述相比,爱玛与菲尔费克斯之间的关系对奥斯丁来说似乎更难驾驭。除财富家世外,无论从哪个方面比,爱玛都在菲尔费克斯之下。读者很容易就会爱上菲尔费克斯而讨厌极具控制欲的爱玛,但奥斯丁不要这样的结果。因此,无论爱玛对菲尔费克斯作出什么错误的判断,她都不予澄清。尽管菲尔费克斯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读者却因奥斯丁没有对她进行正面描述而无从了解她。等到读者通过爱玛真正认识了菲尔费克斯,爱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深深地忏悔。纵使读者想为菲尔费克斯抱不平,也不会过分追究爱玛了。爱玛的确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所幸的是奥斯丁赐予了她一颗善良的心。无论是对海瑞尔特还是对菲尔费克斯或是对贝茨小姐,她都没有恶意。在这个世界上,爱玛式的人物要远远多于伊丽莎白式的人物,她的缺点更多,但从人性上来讲却更加真实。奥斯丁通过第三人称的选择性透视为爱玛赢得了读者的心,她其实也是在思想上解放了读者,因为他们原谅爱玛,便是原谅了自己。

在《傲慢与偏见》与《爱玛》中,奥斯丁选择了伊丽莎白和爱玛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们与普通读者一样都是不完美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性格的多层次性使这些“道德模范”显得真实,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认同感。鉴于这些人物肩负着道德传教的使命,奥斯丁首先要确保读者能够看清这些人物的道德本质。为此,她的每部小说虽然都是全知叙述,却选择性地隐蔽了一些人物的内心,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爱玛》中的菲尔费克斯小姐,这种隐蔽起到蒙蔽某些事实真相的作用,遮掩了上述“道德模范”的缺点。而对这些人物特有的内心的透视一般都放在事实被揭露之前,这令读者首先看到她们善良的内心,无疑起到突出道德规范的作用。得到读者认可以后,奥斯丁还是通过透视这些人物的内心,使读者看到事实的真相。由于她们的缺点都不牵扯道德问题,又有深深的自省及忏悔,读者自然就愿意接受她们,同时也接受了奥斯丁的道德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Jane Austen.Emma[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英)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Marilyn Butler.Jane Austen and the War of Ideas[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

[7]Thomas Rodham.Reading Jane Austen As a Moral Philosopher[EB/OL]. http://philosophynow.org/issues/94/Reading_Jane_Austen_as_a_Moral_Philoso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