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06次
  • 评分4
  • 54
  • 0

黎龙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与专业教育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全面具体地把握通识教育的特征。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通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非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和非正式课程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困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2

1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而通识教育课程则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涉及的课业及进程的总称。在高校课程中,它与专业课程相对应,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识性。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的教育。二是综合性。它的目标是培养人具有尽可能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个综合体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思考问题。三是多样性。这主要指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和领域的宽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

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

2.1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较低。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给予通识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和地位,不仅没有相关的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做保障,这样,学校的通识教育很难摆脱边缘化、次等化的地位;其次,学生投入通识教育课程的精力较少。总体而言,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偏低,有些课程内容十分不受学生喜欢,一学期下来也没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很多学生对此表示失望;最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繁杂。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在各高校普遍存在,高校对于每类课程开多少门、开什么课,并没有进行精心构建。

2.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造成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其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善,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丰富,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有些课程甚至导致师生之间交流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后,课程设置的科学化程度不高。虽然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但是不够精,背离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真谛。

2.3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

目前就我国高校而言,通识教育并没有成为当前高校的办学理念,仅仅是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基础,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模式。在这种办学理念下,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科专业不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开设了大学语文,而理科专业因为需要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相应地开设了很多自然科学课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因此,通识教育强调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统整知识”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2.4非正式通识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现在的大学教育比较注重正式课程及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在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而学校对于其他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因素,如社团活动关注的则不够。非正式的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大学宿舍文化在通识教育中作用很大。

3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3.1重视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作为先导,对于一个人来说,通识教育可以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教育之中,这是通识教育和其他教育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需要不间断的探索通识教育的理念,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适时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审查和纠正。如果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偏离、扭曲,对通识教育内容的空洞化或者课程的过度专业化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对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审查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

3.2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首先,可以采取主题课程。以往的通识教育课程多以概论形式开出,简单的介绍某学科领域的内容。采用主题课程,可以对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掌握课程精髓的目的,容易让学生接受。其次,设置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目前被看作是实行通识教育最好的课程模式。只有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才能更好地健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再次,设置综合课程。目前社会很多行业要求的人才都从单一专一性向综合性转变,反映到高校教育中就是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即进一步打破课程壁垒,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最后,采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模式。一二年级可以采取全部上基础课的形式,而到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通识教育的分量,使学生全身心的接受通识教育。

3.3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各自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设置和管理。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通识教育所占的课时并不低,但是课程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分布杂乱无章。我们应该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体现通识教育多样化等特点,内容涉及多领域,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应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从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通过开设高品质通识课程,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让有限的通识课程充分发挥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十分重要。

3.4注重非正式课程的建设

无论是核心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设施、建筑物等,学校制度文化和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对非正式课程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来发挥其教育目的和功能。例如,可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宿舍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可以加强不同专业同学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则可以淡化学生的专业隶属身份,发挥宿舍文化对学生通识教育的作用。此外,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课堂外直接经验积累的结果。可以说,通识教育在深层含义上是一种精神,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完美和丰富。因此,对非正式课程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来发挥其通识教育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王伟廉.从课程视角找寻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最佳结合[J].教育发展研究,2003(7).

[作者简介]黎龙(1988—),男,满族,内蒙古扎兰屯人,天津科技大学校团委干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