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罢,总有无形的缺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如意,读书没有激情,笔者所期待的“于激昂处还他个激昂,于婉转处还他个婉转。”那样的理想境界也偶然昙花一现。反观教师的讲解得太多,学生的大脑更多的时候是个被填塞的容器,而不是被点燃的火把。为什么语文课堂了无生趣,为何只留下一片“死水微澜”?
清夜扪心,蓦然醒悟,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忽略或流于形式,那就是朗读。也许它就是症结所在。我们平时的课堂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为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互促互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一、小组成员分工
1.朗读会长:每一次朗读活动是个系统的活动,有活动就必须有计划,有会议,运筹帷幄、宏观调控的操盘手就是会长,他负责分工,让组内成员各司其职。
2.朗读导师:这须得由组内朗读能力最强者担当,而班上8 个小组8 个督导先必须在教师这里考核培训,然后“持证上岗”,他们了解朗读的相关知识,吐字清晰标准,音色好,符合条件。
3.朗读代表:每次轮换,由会长安排并进行读前辅导,其他成员也可以给予意见帮助。
4.朗读评论员:每次轮换,负责本组及他组朗读情况的评价,要发表心得讲话。
5.朗读记录员:每个人都承担这个角色,在别人读的时候,专注地听,手中拿笔,在书上画、圈、点。用心记录,用耳记录,用笔记录。
二、小组合作,指导循序渐进式朗读
朗读要讲究层次的合理性,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避免居高临下一灌到底。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和练习。事实证明,学生往往在朗读之初未必会有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纯熟。我们应从读正确到顺畅朗读,到最后的传神诵读逐步地加以培养。具体的过程可分为:能用普通话清晰地读到声音响亮,到停顿适当,到语气连贯,再到语调自然,表达情意,最后能完整地领会主旨。
笔者让他们在组内先自主练习、充分交流、反复比较和揣摩,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反复练习,形成了一定的朗读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完美的境界时,自然就会喜欢上语文课了。当琅琅书声真正地盘桓于教室时,语文课还会那般死气沉沉吗?
三、确定小组个性化朗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
1.韵文类:无论诗词还是抒情散文,文本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饬如一,或参错有致。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而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我让各小组自找配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朗读者配好音乐背景,并让各小组发言人说一说选曲的初衷和理由,让各小组参评,评选出最和谐配乐奖。
2.小说、戏剧类:教材所选录的小说大多通俗易懂且篇幅较长,如果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只剩下空洞的条分缕析,乏味的艺术手法的研究。没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小说中的人物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但面对长篇幅的小说,课堂上全篇朗读已不切实际,一则时间不允许,另则有些内容只是起到贯穿情节的作用,没有必要揣摩推敲。因此,要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有目的有侧重地朗读。
3.文言文: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自由朗读,或齐读或单读以求知识的巩固。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元的、丰富的,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语感的培养,都需要有学生进行深入的朗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用虔诚的心去朗读,去领悟,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灵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