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

  • 投稿吴域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277次
  • 评分4
  • 87
  • 0

陈英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比较注重城市土地规模的扩大,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没有分享到城乡一体化成果带来的更多机会,因此,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打破阻止土地流转的思想桎梏,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使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的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思想政治工作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53

1引言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这一论断,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党的主题工作。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党的十七大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到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国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同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中央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提法,相继延续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改革政策细节更趋明确,充分体现了农业是我国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好农村面临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治本途径。

土地问题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它的有效利用和流转,是社会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进入新时期的必经之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牵涉到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精神的问题,所以,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方法和途径,破除一切妨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和耕地抛荒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意义重大。

2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合理的土地流转是发展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的必然需求,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持续向外转移,留在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一些地方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由于小农小户承包地块细碎化耕作不能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也不能有效使用资金等问题的存在,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处理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让“撂荒”的土地活起来,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上,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争论和实际问题,减少农村矛盾的发生;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出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奠定思想基础。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并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与思想政治工作还不能很好地相互融合起来。①部分基层乡镇政府没有把正确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大局来认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导致农民不十分了解党的现行政策和有关法律、法令,是非鉴别能力差,对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缺乏有效的抵制;②农村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摆正,对农民所思、所想、所盼知之不深,说不清,道不明,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在一些方面不相吻合;③农民的思想没有解放,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农村农民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保证,随着土地价格上涨,财产的增值,农民宁愿成为兼业农户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许多农民只是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闲散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流转出去,导致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2)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不健全,与解决各层次思想问题的需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限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农村农民私营企业家、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等不断涌现,改变了农民阶层,农民的思想也得到新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素质的提高,能够很快接受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新要求,然而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欠缺,缺乏应有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①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合同没有规范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主体不合法,土地流转合同无效。②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各种操作方式简单化,存在错位、越位,强行要求农民退出承包地统一转包给业主,引发了新的干群矛盾。③服务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流转大都是农民的自发性行为,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1)抓观念转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关心群众生活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遵循理论和实际密切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从就事论事到就事论理。通过教育引导,让农民打消对土地流转的顾虑,转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逐步树立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让农民的观念发生由要我流转向我要流转的跃变。尽快把已经放弃土地经营、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转变观念,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使土地流转单一的农户零散流转转向大户规模流转,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遵守土地法规,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行土地流转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土地问题涉及巨额经济利益,也就决定土地争议更具有对抗性和持久性。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彻底掌握土地利用的具体信息和动态,使任何微地域的土地利用都符合整体利益及遵守相应土地法规。通过农民以自我教育为主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觉悟,解放思想,自己观察、思考、比较、验证,商讨富民之策,研究发展之路等,拉近干群距离。城乡一体化必然要进行土地的连片整理和块状布局,从而发挥土地的综合效应。以项目配套建设为载体的土地流转,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吸引城乡成功人士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资金、技术等要素矛盾,通过创业和招商引资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增加土地流转的显化收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民增收和村容改善的双赢。

(3)牢固树立“生命线”意识,筑牢构建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宣传力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依法依规,做好预案,严厉查处违纪的人和事,防止事态扩展发生,保持农村的稳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疏导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等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当地党政要关心群众疾苦,工作责任落实,高度重视村民表达诉求,思想政治工作进村入户,尽快解决村民合理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工作,教育农民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使农民保持清醒的头脑;教育农民必须坚持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则,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农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含义和重要性,增强农民行使民主权利,遵守法纪的自觉性,引导农民同侵犯人民民主权利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从而为社会主义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造就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项目“湖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与研究”“湖南农村土地流转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BZZ16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