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人们必须要遵循自然、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获得一些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成果,被称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以及经济持续繁荣。
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是:共享、绿色、创新、开放以及协调。绿色发展被包括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其基本问题可以被理解为以下几方面:尊重并顺应自然的发展,保护自然;统一保护与发展自然的理念;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空间平衡理念;自然资本与自然价值的思想以及山水、湖泊、林田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六方面的思想理念统一在一起,所体现的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作为全球性经济政治大国对世界肩负的道义责任。2平原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平原县通过县攻府以及县委的正确领导,紧紧环绕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平原,提出了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走实绿色发展之路的目标,成为平原“十二五”转型升级的代名词,以及“十三五”开局起步的努力方向。2.1平原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 24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 3%。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8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倍、1.7倍,年均分别增长15. 1%、11. 4%。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分别达到4. 3%、78. 4%,较2010年分别提高1.6、9.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875元和11235元,年均分别增长7. 3%和10%。2.2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建管水平逐年提升。2015年累计投入27.5亿元,实施城建工程386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 5%提高到44. 8%。初步实现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先后完成30个片区42万乎方米的搬迁任务,新建、续建8处安置工程,2338户居民回迁入住,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1公里,建成便民服务场所7处,完成城区防汛工程34个,新建供排水管网160公里。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五化”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投资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镇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投资32.5亿元,实施小城镇建设工程83项,乡镇驻地面貌焕然一新。恩城镇跻身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龙门办事处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并首批通过省级认定,连续两年群众满意度调查居全市前列。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 9%。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东部县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县。2.3节能减排凸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l)“十二五”期间,建设完善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马减竖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德惠新河生态扩容及水资源利用工程等九项国家政府规划内的工程,县级政府也配套建立了三十五个规划项目,总共四十四个项目投资超过四亿元。实施人工湿地生物净化工程为主的“治、用、保”递进式,“点、线、面”全覆盖治污模式。
(2)重点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由县政府组建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并出台《平原县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防联控的通知》和《平原县蓝天行动计划》。投资1.5亿元对全县近百家燃煤锅炉“分段治理、升级改造”。依法取缔土法小木炭窑398个,两年间淘汰燃煤小锅炉23家。2015年以来,淘汰黄标车2956辆,完成黄改绿221辆。对城区13家建筑工地,阳煤化工、五岳建材、汉源绿色能源、三和管桩、德派克纸业等22家重点企业进行扬尘治理集中整治,县大气办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和巡回检查,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平原县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1发展理念落后
县级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绿色生态县”。仅仅将生态文明。写进县域发展目标之中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适量的降低幸福感、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环境等软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GDP至上”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理念。由于仅仅追求增加地方经济生产总值,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环境来提高经济生产总值以及政绩,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污染,最终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所以,推行党员干部政绩“绿色GDP”考核的进展有待加快。3.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现阶段,大部分限于经济处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一般都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当地的主导产业不能明显的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目前平原县的主要是进行传统产业的发展,明显受到当地环境以及资源的制约,由于受到环境及资源的约束,只有一小部分企业拥有新技术,新兴产业,并且存在实力较弱、缺乏特色、没有优势项目。各种生态经济如: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缓慢。以上所有问题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3.3粗放的发展方式
觋阶段平原县的经济是属于粗放的发展方式,大部分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缺乏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生产设施落后、能耗大、严重污染环境,若要增大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就要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劳动力,增添生产设备。这严重的不符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此种生产模式的存在,只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污染和破坏,更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3.4缺乏人力资本
缺乏人力资本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缺乏优秀人才。只有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我国的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行业,更需要引入大量的优秀人才。平原县存在严重的缺少人力资源问题,并且因为经理不发达,本地人员通常会选择外出务工。更多的优秀人员不愿意选经济落后、基础设备落后的当地企业,这也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平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4.1树立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
总书记曾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他还提出:“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平原县要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为引领,大力问广大干部人群宣传正确的政绩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也应该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生态效益。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和问责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健全土地流转、科学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投入等配套政策,大力倡导生态产业发展。4.2整合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在农业方面上,根据中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提供精准的供给服务。根据“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的要求,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产品,比如扩大前曹、王打卦等乡镇现有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推广先进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就工业方面而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着重发展循环经济,禁止开发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工业项目,鼓励企业进行环境认证,提倡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并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就第三产业方面而言,依靠当地的地理地域、文化、现代服务业、生态资源以及生态旅游业,继续打造康熙探花庄园、马颊河湿地公园等旅游休闲景点,建设一批以生态旅游、中药材种植、养生养老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其赢。4.3转变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
(l)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2)利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利用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信息对能源以及物质的增值及节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不断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以及资源的压力,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各个领域如:商务、政务等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
(3)加强合理利用以及节约能源资源。鼓励积极研发已经使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明确规定每个行业节约资源的标准,制定合理的规划,提出新的节能降耗的政策。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废旧物品回收以及循环利用,大力提倡节能降耗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加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4.4重视生态人才培养与引进
(l)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物带动、高端技术项目开发等方式,着重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第三产业专业性人才以及制造业先进技术人才等,大批量的引进国内外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各种优秀团队。
(2)着重培养本土人才。当地人才从小生活在当地,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对当地实际情况掌握得更加全面,可以提供更符合发展的建议。因此,我们要更努力的培育一批高素质、大规模的当地人才队伍。
(3)注重多样化人才。要多引进以及培养多样性的人才,比如吸引文学家、艺术家来平原采风、写生,名医来坐诊等,他们的价值不是以其自身得到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奖来进行衡量的,他们的价值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对某个地方的软实力以及软环境产生的影响所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