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17次
  • 评分4
  • 52
  • 0

王 宇

摘 要: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被动句 句法结构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

(一) 英语被动句类型

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1)中有施事者出现,当施动者需被言明时,就使用by+NP指出,无需则不用;Get型被动句并没有第一类运用的广泛,一般限于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体。另外,根据徐盛桓(1985)的观点,可将主动表被动分为(3)、(4)、(5)三类,也称无标记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只限于少数的不及物动词,如:read,close,sell和一些使役性动词,如:dry, calm, lower等。这些主动形式的英语句子之所以能表达被动意义,主要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及物动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仅在于表达特定的人或物的动作。

(二)汉语被动句类型

从(一)中不难看出英语中无标记被动句颇受限制,有标记的被动句占主体,而汉语中的情况则不同,汉语被动句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无标记被动句占主体。下表中呈现的被动句型均可在黄伯荣(1981:363),胡裕树(1981:367),刘月华(1983:479)等文中找到。

表格清晰地列出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含“被”字的有标记被动句在汉语中最为常见,目前较流行的网络新词“被XX”也在其中。但与“被”字结构的被动句略有不同,“被XX”中的“XX”既可以是及物动词,还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甚至是述宾结构的短语和名词。另外,“被XX”中间不能添加任何成分,否则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因此被视为一个词。(7)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大多是无生命的物体,受谓词支配,这类被动句的存在主要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们一方面追求简洁,另一方面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人类实现的。

(三)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通过归纳上述结构不难看出汉语的被动结构比英语复杂,尽管如此,两者之间仍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异同点。首先,相似之处在于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在有标记一类中,都具有一般形式,例如英语的“Be+Ved,Get+Ved”句型,汉语的“被+动词”句型。其次,主语都为受事,谓语为及物动词,“by”或“被”引进的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发出者,“by”或“被”字引进的施事名词在施事者根据上下文不言而喻,施事者没有说出来的必要,或者在无从说出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现,如“张护士被控告虐待病人”。然而英汉被动句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词形相同,不存在因时间变化而改变时态的问题,而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发生词形变化,而且英语被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有标记的被动句数量较多,使用频率高。相反,汉语被动句表达形式多样,尤其以无标记的被动句占主导地位。

另外,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超过汉语,凡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时都可以用被动语态;汉语的被动语态则用得较少,因为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事者出现,否则用主动结构。

三、基于格理论和题元理论的结构被动句对比

(一)理论基础

格理论是TG理论的重要模块之一。在传统语法中,“格”是指发生了形态变化的名词、代词,用来表示这些词类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它要求每个名词性短语都必须具有抽象的格,即每个句子都要经过格鉴别式。格的授予形式有结构格和内在格之分,即动词和介词从S结构上授结构格,分别是主格和宾格,名词和形容词从D结构上授内在格,从S结构上实现。

题元,又叫论元,或主目语,是指与动词在语义上有强制性关系的名词性成分。题元承担的角色就叫作题元角色,是由管辖语指派给被管辖论元的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受事”“经事”“目标”“方位”“受益者”等。生成语法中关于题元角色分派的理论叫作“题元理论”(梅德明,2008)。题元理论要求句中的每个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题元角色。简而言之,每个论元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论元。综上所述,格理论和题元理论一样,都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供解释。

(二)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

1)The man murdered the woman.

那个男人杀了那个女人。

2)The woman was murdered.

那个女人被杀了。

3)The woman was murdered by the man.

那个女人被那个男人杀了。

根据上述理论,主动语态动词“murdered”有两个主目语,外主目语“the man”被赋予施事格,内主目语“the woman”由动词授予受事格,经转换生成被动句。原主动语态中的受事格承担主语角色,而施事格消失。根据格理论的要求,如果句法过程发展到最后还有哪个名词没有格,整个句法过程则不成立。例如:被动句动词“murdered”的形态变化吸收了主格位置的题元角色“the man”,使该位置空闲,也吸收了补语“the woman”位置的格,使补语成为无格名词短语,补语位置的内主目语“the woman”被迫移到主语位置,使之得到格,由主目语的移位产生主格。如图所示:

英汉被动句的转换移位(CP-标句词短语;C-标句词;I-屈折词;IP-屈折词短语)

在汉语中,动词“谋杀”是二元谓词。英语的被动句动词有变形,所以产生“格吸收”;但汉语中的动词不存在变形,但转换成“被”字句后也发生了移位,“被”字也吸收了动词赋格的能力,所以“女人”移到主语位置,被授予结构格,“被”字向“the man”授受事格。因此在被动句式中,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都是由主目语位移形成主目语语链,而后完成赋格过程。

四、结语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被动句式的异同点,从英汉被动句型对比中不难发现,在被动表达方面,两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英汉被动句都是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两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徐亮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Syntactic Structure[M].Paris:The Hague,1957.

[2]Chomsky,Noam.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104.

[3]高天.汉英法被动意义表达方式浅谈[J].外语教育,2007.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363.

[5]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367.

[6]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479.

[7]梅德明.现代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徐盛桓.英语主语受事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2).

[9]周长银,夏卫东.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J].济南大学

报,2002,(4).

(王宇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