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英汉“咸”隐喻对比分析与认知解读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66次
  • 评分4
  • 40
  • 0

李奕蓉

摘 要:本文以隐喻中两域论为基础,对比研究英汉“咸”的味觉体验异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咸”隐喻的认知与表达过程上存在共性及个性,既具有相同及不同的相关隐喻概念,又在同一隐喻概念下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域投射。其原因在于两民族间相似的生理生活方式和各自区别性的具体体验。“咸”隐喻从隐喻概念到各具体概念隐喻的实现,呈现为以“辐射+链状”形式为基础,树状发展的衍变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咸 认知隐喻 共性与个性

一、引言

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酸、甜、苦、辣”四种味觉体验作了较为细致的认知研究,但却鲜有人对百味之祖“咸(salty)”从英汉对比角度加以系统分析。其中不排除偶有学者稍做论及,如吴尧瑜(2013:66-69),万惠蓉(2011),王咏美(2007)等。鉴于此,本文拟以隐喻中两域论为基础,对比研究英汉“咸”的味觉体验异同,探究其深层缘由。

二、认知隐喻相关理论

王寅(2006:287)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在本质上又是认知的,语言是人类在客观的接触活动世界与能动的分析加工中互动的产物。王文斌(2007:229)认为,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Lakoff和Johnson(1980)在其两域映射论中主张,隐喻是源域对目标域的投射,人们通过把已知事物与相关新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相关点,进而促成两域间映射并产生抽象意义。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两人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人们先切身体验世界,后经大脑加工提取抽象“隐喻概念”,并在认知的作用下发挥创造力形成无限的“概念隐喻”,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车辆可以“川流不息”,讽刺语言可以“火辣辣”,人生可以“有苦有甜”。

三、英汉“咸”隐喻对比分析

中英两国海岸线绵长而多产盐,长期以来围绕“盐”形成了丰富的“咸”文化。两民族对“咸”相关隐喻的理解和表达,不仅表现出基于相同生理机制下的认知共性,而且体现了由于文化、环境因素产生的认知个性。

(一)英汉“咸”隐喻认知共性

1.概念隐喻1:“咸”为事物之精华浓缩

(1)The saltness of youth of you does not fit you.

(2)老人的皱纹,是岁月的大海褪去留在沙滩苦涩的咸。

“咸”来源于盐,盐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变得晶莹剔透、惹人喜爱。上例中,人们分别将制盐的提取过程投射到年轻人宝贵品质中的“热情”和老人因历经人间疾苦而脸上生长出“皱纹”,前者将“咸”从味觉感官域投射到了感情域,后者则投射到了视觉域,均体现出“咸即精华浓缩”的认知共性。

2.概念隐喻2:“咸”为事物内涵丰富

(3)The teacher’s every phrase is salted with personality.

(4)打天下的时代,大家都吃“老班长”的“大锅饭”,同淡同咸。

“咸”作为调味品不仅可以保质去腥,而且可以增鲜提味。人们从“给菜肴增咸变味”的过程中获取体验,并将其加工投射到话语中听觉域,表达“使内涵丰富”意义。例(3)将味觉域投射到感情域,使后者情感内容更为丰富。

3.概念隐喻3:“咸”为困境尴尬

(5)His world is in a saltness.

(6)这是火箭队的连续第二场胜利。20日在洛杉矶快船队的主场“咸鱼翻身”之前,火箭队已经五战四负,其中包括两个两连败。(CCL语料库)

英汉民族常通过“盐渍生鲜法”保存食物,食物在盐水中浸泡后失去原形而色泽晦暗,如人身陷囹圄而毫无生气。人们将“咸”投射给的视觉域或行为域,如例(5)、例(6),使本无味道的个人世界、火箭篮球队因概念映射而具有“处境艰难、混乱”语义,表处境尴尬。

4.概念隐喻4:咸为悲痛伤感

(7)He sat up,his head muzzy with the dream,his cheeks became salty.

(8)这位整年搏风击浪的轮机长,此时只觉得心头发颤、嗓口发紧,眼角发咸。(CCL语料库)

人经常发生各种感觉相互交叉的现象,俗称通感。“咸”本属味觉域,例(7)、例(8)中“cheek”和“眼角”作为视觉域器官会“感到发咸”,是人因心中悲痛,眼泪流至脸颊和嘴角而产生通感。人们将味觉域投射到行为域,反应了共同的生活体验,加深了读者的语言体味。

5.概念隐喻5:咸为事物之粗俗猥亵

(9)He could not see her salty humor in the situation.

(10)短裙成为很多女性的着装首选,然而这样的清凉却引得一些“咸猪手”蠢蠢欲动。

“咸”用来形容话语、行为等品质低劣与它所带给人们的口感有关。人们食盐之后受到刺激而产生不适感,同样,当经历了猥亵的话或行为时,人也会产生心理厌恶。英汉民族不约而同将“咸”的粗俗口感由味觉域映射到听觉域或行为域,反映出两者建立在相同生理体验基础上“咸”的相同感受。

(二)英汉“咸”隐喻认知个性

各族人民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并因此产生了某些相似或相近的认知模式,同样,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加工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民族的具体生活体验,导致同一隐喻的具体投射个性。

1.英语“咸”隐喻的个性投射

1)概念隐喻1:“咸”为言辞辛辣

(11)Her salty comments and broad English countryman´s brogue were neither sentimental nor do-goodish.(BNC语料库)

英语民族可用“咸”来比喻言辞激烈,例(11)中“咸”从“味觉域”到“听觉域”,实为一通感现象,借以表达人体因受刺激而产生的不愉悦情绪。

2)概念隐喻2:“咸”为经验老辣

(12)Standley is a wise and salty old bird.

英语中“咸”可将“浓缩、精华”的特点投射到行为域,以表现“人久于世故、精明老练”。味道从无到淡,由淡至咸,仿佛是人生被无形的手放入社会中而一路摸爬滚打变得手段老练,性格坚毅,从而形成“咸为经验老辣”概念隐喻。

3)概念隐喻3:“咸”为情感真诚

(13)The tear of Muslims is as salt as the others.

西方人认为,眼泪越咸,情感越真,越隐秘感人。例(13)中,穆斯林教徒的悲伤情感不可能尝起来很“咸”,而是隐喻其情感真挚。

4)概念隐喻4:“咸”为刚硬坚毅

(14)Most of the people there are salty earth,good,working-class people。

在触觉上,晾晒烘干后,盐质地坚硬、外表规整平滑。例(14)中“salty earth”喻指人坚强刚毅、吃苦耐劳,此例中,“咸”从味觉域投射到视觉域(“盐场”),再投射到性质域(“刚毅”),发生了两次投射。

2.汉语“咸”隐喻的个性投射

1)概念隐喻1:“咸”为悲伤痛苦

(15)我的生命是一只调味瓶,有着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咸”作为一种调味品,对喜爱美味的中国人来说必定也被赋予特殊理解,成为可构建隐喻的对象。人们食咸后产生不适,这种不适从口传递到心,经通感由味觉投射到情感,表达负向心理变化(“苦楚与哀怨”)。

2)概念隐喻2:“咸”为闲议诋毁

(16)清者自清,便不用惧怕别人的说咸道淡。

话语本没有味道,可是当被人加以品味、体会,便似乎尝到了味道。在词语说咸道淡中,中国人民将口味的轻重浓淡投射到行为域上的“人身评论”,使得似乎别人的品性行为等等也有了优差之分,“咸”即意味着发话人评论中否定的感情成分。“咸”喻“闲议,诋毁”,也是中国人民对此调味所特有的认识。

(三)英汉“咸”隐喻使用对比分析

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身体机制及感受媒介。在某些相同或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人们会产生相似性或区别性的对事物识解方式。表现在味觉词“咸”上,英汉两民族依据自身相关体验,将“咸”隐喻相关认识投射到了相同或不同的目标域上,并借以表达各民族思维。如表1所示。

“咸”的隐喻目标域差异性投射反映了英汉民族的认知区别。首先,英语中“咸”隐喻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相应的概念隐喻也更多,这是因为:英国地处地中海沿岸,制盐史悠久,对“咸”味有着更深的体味。其次,英语民族的“咸”隐喻多体现褒义色彩,如隐喻人的有经验、真诚、性格踏实坚毅等,表现了英人民对咸味的喜爱之情。相反,汉语民族并不喜欢这种刺激性的干涩、辛辣感,因而出现了与“甜”相对的情绪上的悲伤感。再次,就所喻事物来说,英语中“咸”的目标域投射多集中在听觉域和行为域,汉语多集中在行为域,缺乏从口至耳的相应的通感体验。最后,就“咸”隐喻的呈现形式来说,汉语多偏向使用熟语或成语,如“同淡同咸”“不淡不咸”,而英语形式更加灵活,更具创造性和随意性;就目标词语的具体性而言,英语多为具体词语,如“snail”“bird”“tear”,而汉语倾向于抽象词语,如“利益”“失败”生命。

四、英汉语“咸”的隐喻概念树状图

英汉味觉词“咸”由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隐喻的实现经历了一系列相关过程,总体呈“辐射+链状”逐步扩散发展。下图一、二分别展示了英汉“咸”隐喻的各种概念组成关系。如图所示,两者均由盐的提取过程、浸泡两类认知体验首先各自发展出“咸为精华(SALTNESS IS ESSENCE)”,及汉语“咸为痛苦”的隐喻概念,进而又各自衍生出具体的各个下位概念。各概念相互联系逐步推导形成树状系统。在英语民族认知中因对“咸”喜爱而由“精华”衍生出了多达四种隐喻概念,而汉人对“咸”的痛苦感受更多。由图可见,英汉两民族大体上的认知构架是一致的,只是在某些细节上由于思维惯式、风俗习惯等,导致了不同认知体验,使认知构架发出了新枝,开出各民族独特之花。

五、结语

本文对英汉语言中“咸”的隐喻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与解读,比较两种语言在源域、投射域、表达效果等各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英汉民族在咸的各类隐喻中共性和个性共存,揭示了英汉民族在身体感知、认知能力、心理基础、文化体验等方面异同。最后,文章分别展示了英汉语咸的隐喻概念相互关系图,使人们对两者的异同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加深了其中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逐渐演变的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尧瑜.现代汉语味觉词语义语法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万惠蓉.中英“味道”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9).

[3]王咏美.基于语料库的中英常规味觉隐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李奕蓉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