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童谣在幼儿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66次
  • 评分4
  • 51
  • 0

刘立恒

摘 要:客家童谣是客家人针对儿童创作的民间歌谣。目前客家地区的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开始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操,还有助于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也是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的传承。以广东河源地区客家童谣为例,分析该地区客家童谣内容和语言的特点,结合当前流行的语言习得理论,探讨客家童谣在幼儿教育和幼儿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尝试解决客家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言习得 客家童谣 基础教育

客家童谣是客家人针对儿童创作的民间歌谣,是客家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搜集材料和田野调查,获得来自广东河源市所辖五县一区的客家童谣近200首。该地区的客家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客家文化气息浓郁,大致可以分为摇篮曲、游戏、教诲、逗趣、抒情、叙事、绕口令七类。其中叙事、抒情、教诲类的客家童谣数量较多。

近年来,客家地区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把客家文化运用到基础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基础教育中传播客家童谣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这一点在台湾和广东梅州地区做得比较好,成效显著。目前在广东河源市区,只有一家幼儿园在尝试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难题,这在下文将详述之。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说的童谣是指河源地区的客家童谣,语言习得是指幼儿的母语习得。

一、河源客家童谣的语言特点

客家童谣用词形象生动,声韵活泼,质朴清新,童趣盎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魅力。总的概括起来,河源地区的客家童谣在语言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短句多,语法结构简单

客家童谣大多由短句构成,不仅易记,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如紫金童谣《月光光》:“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竹;竹打花,好种瓜;瓜盲大,摘来卖;卖到两角钱,学弹棉。棉线断,学打钻;钻断嘴,学织篓;篓颈长,学卖糖;糖唔甜,学卖盐;盐唔白,学吹笛,吹笛难转气,学做戏。做戏冇气力,学索食;索食难背筒,唔当钻泥窿。”客家童谣里的词多由实词构成,并且句子大多是三字句,只有少数是五字句;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主要以下几种:

1.SV:即主谓结构,比如“月光光”“姜毕目”“瓜盲大”“糖唔甜”“棉线断”“盐唔白”等等;

2.VO:即动宾结构,比如“学弹棉”“学打钻”“学织篓”“学卖糖”等等;

3.SVO:即主谓宾结构,比如“竹打花”“钻断嘴”“吹笛难转气”“做戏冇气力”“索食难背筒”等等;

这首童谣还包括了两种常用句式:

1.好+VP

例如童谣中的“好种姜”“好种竹”“好种瓜”等等。句式“好+VP”的意思是“应该是做什么的时候”或者“适合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了”,再如例句“好转屋家噜”是指“应该回家啦”的意思。这个句式是客家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式。

2.学+VP

例如童谣中的“学弹棉”“学打钻”“学织篓”“学卖糖”“学卖盐”“学吹笛”“学做戏”“学索食”等等。“学+VP”句式的意思是“学着做什么事情”,再如“学唱歌”“学跳舞”等等。这个句式不仅是客家人生活中常用的句式,还告诉我们客家人谋生的手段多种多样:“弹棉”“打钻”“织篓”“卖糖”“做戏”等等。这首童谣还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教育儿童,如果以上这些都学不会,就去“学索食”,就是去讨饭。

(二)叠音词多,韵律感强

客家童谣声韵活泼,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唱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最大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叠音词多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通过叠音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大多客家童谣里,都会有一两个叠音词,如“月光光”“勾勾勾”“笑哈哈”“村村舞狮子”“屋屋上花灯”“打掌掌”“眼伽伽”“泪垂垂”“排排坐”“食果果”。客家童谣中叠音词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童谣的感染力。

2.句式押韵

押韵是客家童谣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使童谣读起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客家童谣押韵的方式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如童谣《槎城妹》:“槎城妹,嫁双下。又有糖,又有蔗。又有红薯芋头搭亲家,又有麻糖做糍粑,又有精肉粘大牙,还有石古(即石头)铺厅厦。”韵字是“下[ha33]”“蔗[tsa31]”“家[ka33]”“粑[pa33]”“牙[nga24]”“厦[ha42]”,这些韵字都有同一个韵母[a]。

(三)句式对仗工整,句式重复

“对仗”是客家童谣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如源城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矮,照老蟹;老蟹王,跌落塘,塘中心,两枚针;塘茔下,两条蛇,吓死惹(你)爸俩仔爷。”在“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矮,照老蟹”一句中,“月光光”与“四方矮”互相映衬,“照四方”与“照老蟹”相对应。

(四)善用起兴、拟人等修辞手法

童谣一般使用常见事物来起兴,以一物引起另一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借物言情,以此引彼”,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其中,最常用“月光光、火萤虫(萤火虫)、禾毕子(小麻雀)、落雨天”等起兴,这种起兴的手法很能启发儿童的想象有助于儿童通过联想思维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学习各种生活常识,明白一些道理,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其次,客家童谣常通过拟人、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启发儿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够以物引事,以物喻情,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和丑恶现象利用童谣给予颂扬和批判,使儿童可以从笑声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如源城童谣《花娇姐转妹家》:“糖罂籽,簕罌花,花娇姐,转妹家。正月去,二月转,转来花缸冇点水。鹅?水,鸭洗菜,蟾蜍烧火猫煮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拉柴凭壁背,猪乸翻地种蕹菜。”这首童谣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述了一个贪玩偷懒、不做家务活,想象着由动物来帮忙完成家务活的媳妇形象。

5.方言词汇丰富

由于客家童谣是用客家话吟唱的,而且都是反映客家山区的生活,所以客家童谣里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客家话词汇。如河源源城区的源城童谣《掌牛仔》:“掌牛仔,古怪多,养了花眉养鷯哥。养了鷯哥爱打蜢,牛牯过江食人禾,上屋叔公喊打戍,下屋叔公喊赔禾。戍(屁股)打肿,背打驼,目汁唔干去扶禾。”这首童谣通过描绘一个调皮的放牛娃到处捣蛋的行为,教育孩子要听话。其中,“掌牛”(放牛)、“鷯哥”(八哥)、“牛牯”(公牛)、“禾”(谷)、“戍”(屁股)、“目汁”(眼泪)等等,都是河源源城当地的客家词语。

二、客家童谣在幼儿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客家童谣具有形象生动、词少句短、句式重复、叠音押韵等语言特点。从语言习得的研究和理论来分析,这些特点与幼儿语言习得的条件十分契合,有助于幼儿语言的习得。因此,客家童谣在幼儿语言习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契合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1967年,勒纳伯格(Lenneberg,1967)在其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中首次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该假说认为,个体的语言习得存在一个关键期。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时是受大脑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转移到大脑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并强调这种左侧化发生在2~l2岁之间。2~12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最强,而其中最敏感的年龄则在8岁以前。这一假说不仅适合幼儿母语的习得,也适合幼儿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教2~8岁这个年龄段的客家儿童念唱童谣可以使他们接触到纯正的客家音,有利于孩子们习得自己的母语。若儿童在这个关键期过后接触一种语言,其流畅性和自然性就会差得比较远。

(二)符合幼儿语言习得的特点

幼儿在刚满一岁时就能说出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义,但是词汇量相当有限。幼儿大约在两岁左右能说出双词句,大部分是只用实词组成的句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幼儿步入了语言能力快速发展阶段,幼儿逐步可以说出更多的双词句,语言结构开始复杂,而像介词、连词、副词等词仍很少出现。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词汇量已接近一千个单词,从他们的言语中几乎可以听到所有的词类。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并直接感知事物的词语内容,会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进行组词造句的活动,已经能够使用多种类型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这时,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组成客家童谣的句子语法结构简单,大多是三字句、四字句和五字句,很适合儿童习得客家方言。其实在幼儿两岁左右、会说双词句的时候,父母教幼儿念一些结构简单的童谣,是可以帮助幼儿习得更多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的。如河源源城区客家童谣《细佬哥捡田螺》:“细佬哥,捡田螺,捡几多?捡三箩。留箩食,留箩卖,留箩把姐婆(外婆),坐在一起唱山歌。”这首童谣结构简单,篇幅较短,大部分是双词句,而且都是实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池塘里或者小河边摸田螺的场景。如果父母在念童谣时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幼儿会对童谣产生极大兴趣,而且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幼儿语言习得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父母在制定语言教育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适时地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协助儿童习得语言。

(三)为儿童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0世纪60年代,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论者认为,儿童的先天能力和后天客观环境因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两个要素。这种先天语言能力是指儿童大脑里有一种先天就有的语言习得机制,但是该机制需要幼儿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接触语言,聆听语句,然后试着模仿,不断地去激活。随着幼儿生理的成熟和认知的发展,最终能大量地说出各种语句。因此,幼儿在大量地输出语言之前首先要大量地输入语言。

大量生动活泼的客家童谣能满足幼儿语言输入的需求。据调查,尽管河源市内各地客家话口音不一,但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丰富的童谣,无论是篇幅较短、结构简单的,还是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客家童谣,大多内容丰富,彰显着地方特色。语音上,反映出当地客家话语音特点。在词汇方面,客家童谣里的词汇非常丰富,这些来自客家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词汇,实用性强,契合了幼儿在语言习得中不断扩充词汇量的需求。在语法方面,童谣里同一结构的句式反复出现,句式中的每个要素既可以跟别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也可以被其他的语言要素所代替,形成纵向的聚合关系。句式的重复,词语的替换,能让儿童牢牢记住一种语法结构,并且能很快地运用到生活中进行语言创造。语言创造就是对大脑中已输入的语料进行改造,这就是幼儿的语言输出。

(四)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热情

客家童谣内容丰富有趣,适合在儿童玩乐时吟唱。这种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为儿童带来乐趣,还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从篇幅较短、结构简单的童谣到篇幅较长、结构较为复杂的童谣,幼儿在吟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熟练掌握简单的句法结构,还可以将这些句法结构相互嵌套,组成更长的句子。

三、在幼儿语言习得中运用客家童谣的几个问题

目前在很多客家地区,尤其是台湾的客语区、大陆的梅州,有较多幼儿园和小学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在河源地区,目前大规模运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的只有源城区机关幼儿园。单单在河源市区,注册的幼儿园有近百家,为何只有一家幼儿园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其实有很多幼儿园跃跃欲试,但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复杂

幼儿所处的语言环境分为社会语言环境和家庭语言环境。河源市内的客家话虽然大致可分为两种——水源音和嘉应音,但是各自内部的口音却有很多种。此外,在一个家庭里面,可能也会存在两种及以上不同的客家口音。语言环境的复杂,导致大多数家长选择普通话作为交际语,并且只教孩子普通话。

(二)缺乏语境,幼儿不易理解

客家童谣大多反映客家山区的生活,童谣中提及的很多事物是农村的,在市区出生长大的儿童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就不熟悉有关农作物、昆虫、动物的词语,缺乏语境,幼儿可能很难理解客家童谣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师资力量不足

客家童谣是要用客家话吟诵的,这要求幼儿的第一老师——家长自己要懂客家童谣。但是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年轻父母只会几首简单的客家童谣或。在幼儿园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幼儿教师应当是会讲客家话的本地人,对客家童谣也要有足够的理解,否则很难生动地教幼儿学客家童谣。由于河源市内各乡镇的客家话口音不同,幼儿教师使用哪个地方的口音教唱客家童谣也是一个问题。

(四)幼儿家长的语言教育困惑

虽然客家人都知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但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尤其是语言教育方面,家长倾向于选择先教孩子说普通话,尽管这些家长相互之间还会用客家母语进行交流。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大多数幼儿有声教材都使用普通话;电视上的幼儿节目讲普通话;幼儿园老师也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如果不教儿童说普通话,家长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落伍,也担心教孩子讲客家话会影响到普通话教学效果。即使幼儿园教唱客家童谣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庭方言教育也应跟上,否则幼儿会觉得学到了客家童谣、客家话,但是在生活中用不上,效果还是不明显。

(五)缺乏合适的客家童谣教材

河源地区的客家童谣几乎都是口耳相传的,书面记录下来的比较少,《紫金文史》和一些县志里分别记载有三十多首和两三首。一些民间学者的手抄本童谣,大多有音无字。市面上没有河源地区客家童谣的音像教材。有些家长想教孩子念客家童谣,却力不从心。

以上这些问题给幼儿园客家童谣的教学、客家童谣的传承带来困难。

四、利用客家童谣更好地促进幼儿母语习得

客家童谣曾经是客家人用来教育儿童,娱乐儿童,增强家长与幼儿之间感情的重要工具。如今,这些承载着客家教育思想的经验总结的语言精华,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变得模糊,被逐渐淡忘。河源地区客家童谣只有少数老年人还记得一些,很多年轻人很少会或根本不会念客家童谣,也不记得小时候念过的童谣。再加上目前搜集、整理并记录下来的童谣比较少,这对于河源地区客家童谣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幼儿园推广客家童谣的依据

新《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为幼儿“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新《纲要》同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童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客家地区,使用客家童谣进行辅助教学有助于幼儿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适当使用客家方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幼儿的语言习得。

(二)摆正本土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但方言确实是在萎缩。如何使它们共生共荣,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双言教学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幼儿园都值得一试。这里所说的双言教学是指既教幼儿说普通话,也教他们说自己的母语方言。双言教学不会冲突,反而会促进幼儿两种语言的习得。严奇岩(2005)认为童谣是启蒙教育的好材料,应重视童谣在小学课程中的设置,尤其要重视童谣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熟读了本民族语言特色的乡土童谣后,再用第二语言(主要是汉语)去翻译并朗读要更容易。在已熟练掌握原歌谣的基础上, 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的童谣要容易得多。

(三)挖掘积极的、切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客家童谣

在河源地区基础教育中更好地运用客家童谣进行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融入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客家教育思想。首先,要求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加强本土童谣收集、整理的,从中挑选适合幼儿诵唱的童谣,比如可以挑选一些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积极向上的优秀的客家童谣进行教学,使幼儿了解当地事物和客家风情。其次,童谣中俗语较多,要求教师通过考证,然后用浅显易懂、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展示出来。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兴趣启蒙为主,多安排一些趣味活动或者游戏,创造轻松活泼的环境,重听说,轻认读。童谣具有游戏性,能增加幼儿学习母语的乐趣。通过教学客家童谣,使幼儿从开始不愿意说客家话,到主动模仿,大声诵读,再到生活中运用客家方言,增强了幼儿的方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运用客家话进行简单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客家童谣的特点,结合研究成果尝试创作一些适合现代客家儿童的、与时俱进的客家童谣。

终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发挥客家童谣的作用,挖掘客家童谣的教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儿童从笑声中获得教育和启迪,而且在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助于儿童了解周围的事物,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道德情操。儿童幼儿阶段就接触和学习客家童谣,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母语,这不仅不会影响他们习得第二语言——汉语,反而会促进他们普通话的学习。客家童谣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浓重乡土气息使幼儿乐于接受童谣,有利于幼儿时语言的习得,这也是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的传承。

(本文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校级科技项目“河源地区客家童谣研究”[项目编号:2013-kj07]、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河源地区客家方言词汇研究”[项目编号:HYSK14Z08]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海琰.对语言学习中“关键期假说”理论的评述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3]莫雷.幼儿期书面语言习得对后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4]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regamon Press,1982.

[5]Lennebcrg,E.H.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New York:Wiley,1967.

[6]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8]严奇岩.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5,(4).

(刘立恒 广东河源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