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梅
摘 要:研究同源字,也就是对语源进行研究。很多现在看来毫不相干的两个字,在其产生之初却有可能密切相关,如“体”和“礼”二字,简化后我们很难看出它们有什么内在联系,若站在语源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在语音或是意义方面二者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字音 字义 同源
一
《庄子·杂篇·天下》有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成玄英疏:“神者,妙物之名;明者,智周为义。若使虚通圣道,今古有之,亦何劳彼神人显兹明智,制体作乐以导物乎?”此处的“制体作乐”是否有误?因为“制礼作乐”是我们更为熟知和常见的,如:《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鲁郊非礼也。”何休解诂曰:“昔武王旣没,成王幼少,周公居摄,行天子事,制礼作乐,致太平,有王功。”又《诗·周颂·丝衣》:“《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郑玄笺曰:“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笔者认为“制体作乐”之“体”非误字。“体”与“礼”乃同源字,其音义皆密切相关。
二
王力在其《同源字典》中提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例如: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小马为驹。”根据同源字的定义可知,“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体”上古为透母字,“礼”上古为来母字,二者皆为舌音,声母属旁纽。同源字中,双声最多,其次是旁纽,其余各种类型的字都很少。
还有一点需要反复强调,那就是同源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就是说韵部和声母都要相同或相近。声母相同,而韵部相差很远,或是韵部相同而声母相差很远,则不能被认定为同源字。“体”,段玉裁注《说文》:“他礼切。”《唐韵》《正韵》:“他礼切。”与段注同。《集韵》《韵会》:“土礼切。”据陈澧《切韵考》序録“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由此可知反切上字“体”与反切下字“礼”二字为叠韵关系。“礼”上古属“脂”韵,来母,上声。“体”上古属“脂”韵,透母,上声。
综上所述,则“体”与“礼”二字上古声母属旁纽,韵母是叠韵关系,则符合同源字定义要求,即同源字音同或音近,换句话说,同源字的声母和韵部都要相同或者相近。
三
根据王力先生提出的同源字定义,同源字不仅字音需相同或相近,其意义也必然相同或相近。那么“礼”和“体”的意义具有怎样的相关性呢?“豊”,许慎《说文解字》:“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属皆从豊。读与礼同。”则“豊”为礼器。而“礼”,《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那么“礼”,则是用豊从事祭祀活动。“体”,《孔子家语·问礼》:“体其犬豕牛羊。”王肃注曰:“体,解其牲体而荐之。”《仪礼·公食大夫礼》:“载体进奏。”郑玄注曰:“体,谓牲与腊也。”据以上用例可知“体”亦与祭祀之礼密切相关。则“豊”“礼”“体”三者之义皆与祭祀有关。
又许慎《说文解字》:“体,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关于“十二属”许氏未作详细说明。段玉裁注曰:“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臀。手之属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合说文全书求之,以十二者统之,皆此十二者所分属也。”即可谓“全身”。《释名·释形体》:“体,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此处“体”意为身体各部分依次排列,包含一种“等级、次第”的含义,当是其引申义。《礼记·仲尼燕居》:“官得其体。”孔颖达疏曰:“体谓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又郑玄注曰:“体,尊卑异而合同。”此例中之“体”含有“尊卑、等级”之义,同样应是其引申义。而关于“礼”,《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玉裁注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此处之“礼”当为“敬神”之义,当是其本义,此义用例如:唐杜甫《往在》诗:“前春礼郊庙,祀事亲圣躬。”《中庸》:“不议礼。”朱熹章句曰:“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此处“礼”谓亲疏贵贱有序,当是其引申义。《春秋繁露·奉本》:“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此处“礼”讲究尊卑贵贱亲疏有别,亦当为其引申之义。《国语·晋语八》:“从其等,礼也。”韦昭注曰:“从尊卑之等,谓之礼。”《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张守节正义曰:“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羣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此二例亦皆同上亦为引申之义。可见“体”之引申义含有“等级、尊卑次序”之意义,而等级之分,尊卑有别正是“礼”之意义所在。“礼”与“体”还有诸多引申之义,此概不赘述。
由上可见“体”与“礼”意义确有紧密联系,二字之意义有相近、相合之处。
四
判断同源词的主要依据是古代的训诂,包括互训、同训、通训及声训。古籍中不乏关于“礼”“体”的互训,如以礼训体之例有: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说之以义而观诸体。”孔广森补注曰:“体,礼也。”《诗·邶风·谷风》:“无以下体。”李富孙异文释:“韩诗外传体作礼。”《战国策·齐策三》:“而孟尝君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姚宏注曰:“体,一作礼。”《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实体之。”旧校:“五臣本体作礼字。”《左传·定公十五年》:“死生存亡之体也。”洪亮吉诂引《广雅》曰:“礼,体也。”《汉语大字典》:“‘体’通‘礼’。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体由学染,俗以教迁。’”
以体训礼之例有:
《释名·释言语》:“礼,体也,得事体也。”《礼记·礼运》:“礼也者,义之实也。”孔颖达疏曰:“礼者,体也,统之于心,行之合道,谓之礼也。”《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郑玄注曰:“礼之言体也。”《大戴礼记·虞戴德》:“君问已参黄帝之制制之大礼也。”王聘珍解诂曰:“礼犹体也。”等。
由上述用例可以看出“体”与“礼”常用作互训,应当指出,互训的字并不都是同义词,有些字只是意义相关,并非完全一致。
在汉字中,有所谓会意兼形声字。这就是形声字的声符与其所谐的字有意义上的关联,即《说文》所谓“亦声”。“亦声”都是同源字。例如:“礼”,许慎《说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则“礼”“豊”为同源字。
又“有些字,《说文》没说是会意兼形声,没有用‘亦声’二字,其实也应该是‘亦声’。”如“体”,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笔者认为“体”“豊”亦为同源字。则“豊”“礼”“体”三者为同源字。
五
综上,则“体”“礼”二字为同源字当无异议。那么本文开头所引《庄子·杂篇·天下》成玄英疏曰:“神者,妙物之名;明者,智周为义。若使虚通圣道,今古有之,亦何劳彼神人显兹明智,制体作乐以导物乎?”其中“制体作乐”非为误字,盖因“体”“礼”二字为同源字,字义相关,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就不免有通用的时候。分用是常,通用则是变,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所了解。通过对同源字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有许多词都是相互联系着的,由此对于词的本义能有更确切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形成的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庆藩.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陈澧.切韵考(附外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4.
[4]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兰建梅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