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投稿Jeff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45
  • 0

陈丽婷 叶 露 余玲丽

摘 要:该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缺少思辨能力和阅读量,外因是缺少正确的指引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要以内因为根本,外因为辅助,从提高思辨能力开始,培养学生学术阅读的兴趣,进而推动整个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阅读能力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大学生无疑是各个学术领域研究的苗子,无论是理解力,还是对于知识的激情,都较普通大众强些。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挑战,许多大学都提出了建设国内或者国际一流大学的口号,在走向更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素,而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二、学术阅读能力

学术阅读能力指学生为掌握相关专业内容而具备的阅读能力,即需要掌握大量复杂信息和艰深难懂的概念。目前针对学术阅读有两种分类方法。Fillmore & Snow(2000)将学术阅读能力归结为十种能力:1.总结文章,利用语言线索来理解和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2.分析文章,通过语言特点来判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情绪;3.从文中提取大意并与相关思想和信息进行联系;4.评估文中论据和论点,并判断其逻辑性;5.辨认并分析各种文体中用来触发背景知识和起到言后效果的篇章特征;6.认出书写语中不和语法和使用规范的语言并能纠正其错误;7.使用语法手段整合句子使之更严谨、有效,并使用多种手段使句子连贯篇章;8.写出逻辑性强并由论据和细节支撑的文章;9.阐述词汇方面的问题;10.提取精确信息并能使用合适策略利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将学术阅读能力简洁地分为三大类:1.做个有效的读者(快速阅读,快速寻找信息等);2.成为主动的读者(具有阅读技巧);3.做个有批判性的读者(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虽然这两种分类侧重点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概括文章主旨、寻求所需信息,并且能对所读文章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些学术能力的培养正好可以改善目前学生精读和泛读不分,精度效率不够高、泛读不足、相关专业知识匮乏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透视当代大学学术现状——在知识经济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是否依然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助产士。如果大学只关注适应社会的功能,必然导致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削弱大学的自身价值。傅斯年(1949)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大学的差异,对中国大学缺少学术创造精神表示不满。他批评中国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更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很像是开店开公司,培养的是螺丝钉;美国名校则把自己看作是学术殿堂,培养的是独立研究与思考的精英人才。因此,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是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增进了解、拓展学科视野,进而为学术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又是为“学术殿堂”的构建添砖加瓦。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学校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5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大学三年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已有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相对成熟;另一方面,大三是学习与工作的过渡时期,毕业论文已经提上日程,因此对学术阅读的了解胜于大一大二学生,研究的可行性更强。

四、结果与讨论

(一)思辨能力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思辨能力,量与质变,正确指引及学术氛围几个方面调查。首先,关于学生在阅读学术文章时对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会进行分析推理并查阅相关资料佐证。

根据表格可知,接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不会”,而回答“会”的仅占总数的16%。这说明学生在学术阅读时抱着旁观者并非参与者的态度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没有进行批判性思考,即缺少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我国学界也常被译成“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等。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等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等5种性格特征(文秋芳等2009:42)。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现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只完成了阅读过程中的物理过程(physical activity),而忽略了心理过程(mental activity),即消化吸收理解的过程。当下十分普遍的是学生在学术阅读过程中遇到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时都情愿跳过,而并非追根溯源。而思辨能力缺失的直接后果是分析和思考能力减弱,综合判断和推理归纳能力不足,语言组织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二)量与质变

在问到是否阅读过相关学术文章,是否对学术科研有兴趣并参加过相关活动等问题时,结果如下:

根据表格数据显示,回答“偶尔”“没有”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9%,其中关于阅读量的问题,比例相差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阅读量达不到使阅读能力发生质变的要求也是影响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量不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有阅读能力质的变化。一方面,阅读总量急剧下降。今天多数大学生的普通书籍阅读量尚且达不到要求,甚至远远少于初中和高中,更不用说专业性更强的学术阅读了。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不阅读此类文章,或者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勉强阅读一下,也还只是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快餐文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如今社会的节奏加快,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所谓快餐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多吃无益。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某些思想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使得大学生对于速成、精简形成了习惯与依赖,惰性思维应运而生,思想趋于腐化与懈怠(潘知常《流行文化与孤独的大众》,2002)。作为最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一代,当学生们疲于思考,沉迷在这些浅显易懂甚至低俗的文化中时,某一天思维也会停滞。更别提处于另一极端的要求有敏锐目光和深刻思想的学术阅读了。

(三)正确指引

关于学生是否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和文献,是否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学术信息等,选择“经常使用”的占30%,“偶尔”或“不使用”的占70%,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充分合理地使用已有的工具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学术阅读。其次,关于老师是否会推荐看学术文章的问题,62%的同学回答“会”,其余则是否定回答。虽然这次肯定回答人数过半,但比例仍然不是很高,表明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引还有所欠缺。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尤其到了大学阶段更加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学生应该有自我判断力。但事实是这些已经读了十几年书的学生们对于学术阅读也还只是个初学者而已,因此需要老师作为引路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和热情。老师讲解不应受教材的局限,而应广泛涉猎,并随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以构建开放式的课程资源。老师要经常开设一些专题性的学术研究报告,介绍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老师的讲解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抛弃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研讨与对话,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研究能力。此时,学生接受的不再是僵化的结论,而是不断思考的流程(苏春景等,2010)。

(四)学术氛围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问到所在学校学术氛围时,其中仅有6%的学生认为“较为浓厚”,而80%认为“一般”,剩下的则选择“几乎没有”。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外在学术环境有待加强。

学术环境的好坏是推动大学学术活动产生的重要条件。学术风气的质量制约着大学学术活动的品质。目前,我国高校迫于各种评估和竞争的压力,在实施学术规划、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学术创作时,大都采用量化的管理办法。譬如,有些高校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发表(或出版)若干篇论文(或专著、教材),对不同级别的专业人员均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此外,有的高校还规定必须有几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则不能晋级,或不能领到岗位津贴,甚至予以降级(杨冠英 2006:14)。众所周知,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如果环境不正常,这个东西就可能被异化,作为学术研究基础的学术阅读也是如此。因此,打造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在做数据分析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有效问卷共50份,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24名,其余是自然科学类。在回答阅读学术文章的频率时,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经常”比例是64.3%,而自然科学类的仅占12.7%;在问到自己参加过的科研活动时,前者仅有19.4%,而后者却有70.8%。由此可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巨大差别。自然科学是以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而人文学科更多地使用内省、想象、体验、直觉等非理性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互相补充,因为它们在探究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思维能力,使用不同的概念,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使用事实、规律、原因等概念,并通过客观语言沟通信息;人文学科是想象的产物,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语言表达(《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760页)。这恰好证明了二者对于学术阅读的态度,人文社科通过阅读主观感知,自然科学通过实践理性证明。

五、结论

学术阅读作为一种交际活动,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笔者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大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作为内因的思辨能力和阅读量及作为外因的正确指引和学术环境,旨在通过此四项因素的分析,让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能充分意识到学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协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而努力。

(该论文为宁波大学学科项目[JDW1407]和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潘知常.流行文化与孤独的大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1).

[3]苏春景,张济洲.试论当代大学的学术创新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4]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杨冠英.“量化模式崇拜”:我国高校学术体制建设的问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6,(2).

[6]Fillmore,L.W.& Snow,C.(2000).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language[M].McHenry,IL,and Washington,DC:Delta Systems and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陈丽婷,叶露,余玲丽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