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勰因对齐梁时期浮靡轻艳的讹滥文风深感不满而苦心孤诣地写出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阐述他的文论观,并期望改变当时文风。《文心雕龙》的博大内涵历久弥新,通过梳理、总结刘勰《文心雕龙》文术论的内涵,再以《文心雕龙》文术论为例浅谈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术论 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写到:“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就指出要在创作中脱颖而出的方法是智慧和技巧。由此可见刘勰《文心雕龙》中“术”的含义指写文章的方法与技巧。刘勰对创作时的技巧和方法是极为重视的,他在《总术》篇中写到“若夫善奕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他认为只有写作时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好作品。那么刘勰文术论的内涵有哪些?本文试对其做出梳理。
一
齐代时,沈约在当时文坛最具声望,他提出的“四声八病”说对重声律和对偶的“永明体”的形成产生关键影响,齐梁时期的文风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浮靡绮丽、文体讹滥的文风。刘勰《文心雕龙》写于齐代末年,正是沈约等人倡导的重声律、词藻与对偶的文坛风气盛行之时,刘勰对当时“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般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文心雕龙·序志》)的文风甚为不满,而写出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那么,《文心雕龙》中的文术论有哪些方面呢?
1.刘勰首先认为创作要效法圣人经典,但也要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刘勰在《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中论述创作要以道为根本,学习圣人风骨,效法经书创作。《原道》篇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表明刘勰认为道是使文章流传不朽的根本。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此处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写到:
盖刘勰之所谓‘道’,诚指自然之道,诚指万物之情,然‘作者曰圣’,圣文固原于道,——所原的固是自然之道。而‘征圣立言’,则后人之文亦正所以明其道或载其道;那么所明的或所载的便成为儒家之道了。[1]
其实儒家之道也在自然之道的范围内。到了《征圣》篇中,刘勰赞扬儒家圣人之道是“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刘勰认为汲取圣人高雅的思想才能写出真正符合规范的文章。
刘勰正本清源指出创作要以道为根本,效法圣人经典时,并未局限于此,他又在《正纬》《辨骚》中体现出其创新、变通的思想,表现出刘勰实际上是在复古中求变,在复古中革新。在《正纬》篇中,他并未对与经书含义相违的纬书完全予以否定,而认为纬书“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认为纬书在对作者积累词藻、丰富学识方面仍有帮助。在《辨骚》篇中,刘勰虽要宗经,他又赞扬屈原有着奇词丽藻文风的《离骚》,认为其“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
2.刘勰针对齐梁时浮靡、讹滥、因律害文的文坛风气,认为应文质并重。刘勰文质观在《情采》一篇中以集中论述。他写到“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刘勰并未因为齐、梁时期过于追求声律和文采而形成的讹滥文风,将文采和声律矫枉过正般地完全否定,而指出文章的形式、声律、感情缺一不可。
刘勰虽持文质并重的文术观,他更为强调要重视文章情感的真实抒发及内容的真切感人。他在《情采》篇中写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表明其对文采的重视,但明确指出词藻一定要以表达情感为本,万不可为文而造情。
3.刘勰认为写作的成功是由天赋与后天学习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取得。他在《体性》篇中写到“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志实,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刘勰在文中提到的“八体”的变化是由“才、气、学、性情”相互作用而形成。“才”和“气”属先天遗传形成,而“学”和“性情”属后天养成。
刘勰虽懂得天赋之重要,但他并未持天赋决定论的文术观,仍强调后天学习之重要。他在《体性》篇中说“故宜摹体以定性,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他指出应根据“八体”确定自身的性格,根据性格锻炼写作的才能,此为写作道路的指南。他认为唯有渊博的学识才能促成创作灵感的产生和创作源泉的永不枯竭。他在《通变》篇中说到“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写作的创新变化,要先广博地观览与精要地阅读,才可在此基础上“通变”。
4.刘勰有严格的辨体意识,每一文体一定要对应相应的文学风格,不可胡乱匹配,并认为作家要兼善众体。他《定势》篇中集中表明其辨体思想。怎样“定势”呢?他开篇写到“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要作家根据内心情感确立文体,根据文体顺势利导发而成文。他在《定势》篇中还写到“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让作家根据不同文体配以不同文学风格。
刘勰严格的辨体意识,也体现在对建安诗歌看似矛盾的评价中。刘勰在《明诗》中对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评价是“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跃……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他在此处对建安时期五言诗歌形成的梗概多气的文学风格持肯定态度。但他在《乐府》中写到“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刘勰认为乐府这一文体表现的应是中和、雅正之音,所以此处刘勰又对建安时期乐府诗歌形成的轻艳浮靡文风持批评态度。在不同文体下对建安时期诗歌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刘勰辨体思想严格如此。
5.在文章结构方面,刘勰认为整篇文章应先有中心思想统领全文,章与章之间要像链条一样勾连紧密,且应首尾相合,浑然圆融。刘勰在《附会》篇中集中论述如何建构文章结构,他写到“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率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指出文章要有总的纲领,要首尾一致,在文章总纲领和中心思想的指导下组织词语,附词会义,并要有使文章有条理,不可杂乱无章。 最后,刘勰主张文章要有力度,要刚健既实。他在《风骨》篇中写到“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要求作家的文章像有砥柱支撑一样有骨气和力度。刘勰也要求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文章。他在《神思》篇中写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词,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让作家以虚静的内心、饱满的感情与丰富的学识,构思文章,写出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作品。
二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受当今学界重视的批评著作,诸位学者已将其研究的细致入微。由于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时多重在阐释与求真,使当今学界产生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何在的问题。实际上,古代文论在今天仍有其璀璨的价值。这里以前文已梳理的《文心雕龙》的文术论为例,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1.《文心雕龙》的文术观教以后学用怎样的方法写作。《文心雕龙》书名的原义就是“文章的雕刻、修饰”,意在讲述作家用何样的方法(即术)写出浑然天成、名垂不朽之文,而他所阐述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如刘勰要求作家文章的结构要紧密相连,首尾圆和,就教给人们写文章时,文章要有中心论题,段与段之间应有过渡句乘接,章与章之间要起承转和,整篇文章要像链条一样紧密勾连。再如刘勰要求作家要发挥想象力,要有创新精神,文章要有骨气等等都是历久弥新的写作之道。刘勰《文心雕龙》中每一点、每一条文术观若细细品味都会使人受益无穷,这些文术观都应为后学吸收、运用。
2.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术观还可为批评家评论文艺作品时提供视角、方法。当今学者在评论文艺作品时多使用西方文论的观点,对运用我国古代文论评论文艺作品却不屑甚至不耻,但古代文论的价值是西方文论所不能代替的。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术观便可被运用评论文艺作品。如评论莫言的《檀香刑》时,读者处处看到这部小说的“奇”:女主人公眉娘的丈夫赵小甲,在获得三根虎须后竟能看到媚娘是一条蛇,他的干爹是头豹子,县令钱老爷是头老虎;还有媚娘与县令的偷情;一壮壮骇人听闻的酷刑。但莫言这样的“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写到“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奇并不是不好,而要“执正以驭奇”,不可使“奇”变为邪。莫言《檀香刑》中的“奇”也正是他丰富想象力、创新力的展现,在种种奇怪的现象中读者身临其境地看到清末时期的历史,重新对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仓皇出逃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道德感悟。
3.刘勰《文心雕龙》文术观中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也是当今文艺工作者乃至整个国人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如今文艺界不少书籍、影视作品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无道德、无准则地传播出不堪入目的产品,这样的现象实使人扼腕叹息。《文心雕龙》中的以经典为本、以圣人思想为本的准则便应成为文艺工作者反观自身作品的标尺,这才能使文艺作品给人真正有价值的熏陶。此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让作家在发挥想象力时要“虚静”,就是让人的内心沉静、摒弃欲望与杂念。其实,不仅在写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时时保持“虚静”,这才不会被如今物欲横流、浮躁浮夸的世界蒙蔽双眼,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虚静”也应成为每个国人要具备的内心素质。
最后,刘勰《文心雕龙》清美的词藻,形象的比喻,严谨的体系,丰富的内涵让学者在研究中亦获得审美愉悦。刘勰《文心雕龙》文术论乃至《文心雕龙》整本书还有许多价值点与闪光点待人发掘。而学者研究古代文论不应只在故纸堆中“求真”也应“求用”,这样的古代文论才会焕发出新的价值与现代意义。
注释: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4]郭鹏.《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渊源[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袁行霈.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崔嫣然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