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财务管理创新应用研究的影响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18
  • 阅读量402次
  • 评分0
  • 0
  • 0

  由于现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信息的速度也都比以前都大大的增加了,同时也远远超过了过去信息产量的总和,财务管理的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整理了关于财务管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熊娜,撒晶晶,曾春丽,王秋娜,田映红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缺陷逐渐显现。作为我国政府现阶段财政体制中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政府会计改革后高校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的具体变革,以及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贯彻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高校;财务管理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政府会计改革是政府改革的重点。政府会计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二是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三是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四是编制地方政府债务报告;五是修订完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六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七是全面清理核实政府资产负债项目;八是建立政府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推进,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相继出台,建立了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1],确立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2],编制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分录,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确立“实提”折旧和摊销,引入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二、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政府会计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加强和完善政府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和核算的影响非常大,通过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可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会计核算的变革


  政府会计制度采用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3]。也就是要在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中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核算,预算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财务会计核算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这样的“双核算”才能分别为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双核算”功能是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双基础”下的“双核算”,给高校会计核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收付实现制能够提示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4],为决算报告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有效规范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但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费用的实际状况,违背了会计核算中收入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成本费用核算不准确就会影响实际运行成本情况,难以满足财务报告的要求,因此必须引入权责发生制。故而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五项具体准则从交易与事项入手,规范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增加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细化了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核算内容,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还应以“双分录”的方法兼顾“双核算”要求。下面以高校一些常见经济业务为例,通过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与将要执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进行简单比较,分析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后高校会计核算的主要变革。


  1.日常主要业务核算的变革


  高校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对收入、支出、应收、应付等款项的确认,均使用收付实现制。高校的日常经济业务较稳定,收付实现的时间差异较小,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常规业务的会计核算变化不大。由于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充分体现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期末要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费用,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更加真实地把高校的资产状况反映到财务报告中。


  2.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的变革


  按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对固定资产价值计量的规定,明确了固定资产依次按照历史成本、评估价值、市场价格和名义金额为计价标准,增加了实务操作的应用性。现在高校会计制度核算中,固定资产“虚提”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不计费用,不能体现单位的运行成本,且资产状况在决算报告中无法体现。按固定资产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要求,“实提”折旧,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便于政府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资产状况在财务报告中也能清楚体现。无形资产的核算与固定资产的核算基本相同。


  3.存货核算的变革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存货的核算在购入时确认资产,实际发出时确认支出。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也是在取得时确认资产,实际发出存货时才将其转入当期费用或成本,而预算会计则在购入时就做了预算支出,实际发出时不做确认。两种核算方法,当存货在跨年不能完全发出时,有可能会导致财务会计的费用或成本数与预算会计的支出数有差异。


  4.投资核算的变革


  以货币资金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为例,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投资的核算较简单,在取得投资时确认为资产,不需要确认支出,但需要将事业基金转为非流动资产基金,虽然事业支出在年末也将冲减事业基金,但这部分支出没有在决算报告中反映出来。在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下,财务会计在取得投资确认收入的同时,预算会计也要做投资支出,并且明确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增减变动更加完整、准确,学校的投资状况得以在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中真实体现。


  5.基建工程核算的变革


  政府会计制度中将基本建设项目和非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分离开,这样更有利于项目核算的明晰性,在建工程增加时也不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不再将基建工程的资金占用情况作隐性表现,而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实事求是反映基建工程实际发生的工程款项。


  (二)财务报告的变革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高校财务会计由单体系的会计核算模式变化为双体系的核算模式,会计要素变化为“3+5”,财务处理采用双分录形式,由原来预算会计体系变化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存的模式。改革不仅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务报告也相应发生变化。


  1.目标发生变化


  改革前高校财务报告目标为反映高校的收、支、结余,重点是反映当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没有编制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财务报告目标增加了财务会计体系下的政府财务报告,完整反映政府和单位资产负债管理、运行成本的相关结果。


  2.编制基础变革


  改革后,由于核算是双会计体系,核算基础发生了变化,报表编制是在核算基础上进行,因此,报表编制基础与核算相同,在共同衔接又相互分离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编制。


  3.财务报告构成变革


  改革前,属于单会计体系下预算会计的决算报表体系,改革后变为双体系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双报表体系,包括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


  (三)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实行成本核算,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高校除在开展经营活动时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支出外,其他各类收入、支出都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但经营收入仅占高校收入的极小部分,所以核算过程缺乏成本理念,更无法体现在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基本准则》)第三条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在政府财务会计要素部分对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同时要求将收入费用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当期发生的各项支付活动需要加以区分,按照配比原则,不归属于当期的支出,不能列入当期费用。通过收支的会计期间配比,高校必须进行成本核算,各类项目收支使用成效更为准确,尤其是各类各项财政资金执行过程一览无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得到保证。《基本准则》关于成本理念的正式引入,有利于准确反映高校的运行成本,有利于计算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指标[5]。具体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和《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的颁布,将彻底打破“依存量定增量”的局面。对固定资产按期计提折旧,对使用年限有限的无形资产在会计期间进行摊销,使得高校各类资产的原始价值在会计期间得到合理的归集和反映,在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之间建立起勾稽关系,有助于提高资产配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校预算在编制与执行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近年来更注重预算的绩效评价。其决算依照与预算相对应的要求进行编制,决算与预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近些年,决算的编制质量在逐年提高,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也在日益完善,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其预算是政府预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政府会计准则出台前高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侧重于资金管理;政府会计准则出台后,提高了对高校预算编制的要求,要求不仅要关注资金使用情况,也要重视预算项目的执行结果并进行绩效评价,使各项经济活动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提高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6]。《基本准则》明文规定编制政府决算报告时以预算会计核算所生成的数据为准,决算报表和其他应当在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构成了完整的政府决算报告。政府决算报告的目标是能够反映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结果,能够服务于预算绩效管理。对决算报告的明确要求,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建立并有效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绩效管理水平。


  2.规范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提高财务透明度


  《基本准则》第十二条明确各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第五章提出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要求,通过正式的报告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政府会计目标主要是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结果,反映各类公共资金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由于会计核算实行“双基础制”,所以需要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决算报告,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其中,单位财务报告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通过基本财务报表能够披露会计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日常运行情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必须按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高校财务报告公开是继预决算信息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后的又一项重大公开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财务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全方位监督高校的履职尽责情况,进一步提升了财政透明度。作为公共财政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财务体系,全面规范财务活动。随着高校对外公开的信息数量增加,信息透明度加深,既有问题会不断暴露在阳光下,促使管理部门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有助于各项财务活动进一步规范。所以说,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推动高校切实有力地改进内部财务活动,提高财务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7]。


  3.加强财务监控,防范财务风险


  我国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许多高校从实际出发,以规范为依据,相继建立了适应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但是就近年来内控和风控的具体实施来看,很多高校相关制度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制度与执行“两张皮”的现象颇为常见,内控的监督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内部控制规范与政府会计准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将大力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各高校应以政府会计准则的施行为契机,认真研究《基本准则》及相继出台的各项具体准则,充分理解准则精神,吃透准则中蕴含的精髓,结合内部控制规范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要求,将准则要求贯彻落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调动学校各层各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不断充实调整完善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树立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有助于内部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助于防微杜渐,使腐败从源头得到遏制。


  三、高校贯彻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几点建议


  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政府会计制度的相继出台和实施是政府会计领域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对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很大变化。高等学校必须学习好、贯彻好、实施好、执行好政府会计改革一系列准则和制度,促进高校财务工作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贯彻实施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


  政府会计改革实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务管理、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各高校财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任务分工及任务分工完成程度和完成时间,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实施顺利。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宣传、培训政府会计改革系列准则、制度和相关政策,更好地为各高校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解惑;组织专题研讨,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学习研讨,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工作顺利实施。高校财务部门组织好全体财务人员深入学习准则、制度,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增强学习效果,让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准则、制度出台的背景及重要意义[2],熟悉准则、制度的主要变化和内涵,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内容,熟悉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3+5”会计要素,掌握平行记账,深刻理解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的关联关系,准确把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等。


  (二)健全完善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后,各高校要根据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学校财务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和收入、支出管理办法等,制定学校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公共基础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体系,明确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目标的实现,确定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分录的编制,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加强对资产状况、债务风险、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促进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机衔接。


  (三)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高校财务人员长期按照预算会计体系处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很快出台,构建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为高校财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实,加强培训和学习,全面贯彻政府会计改革精神,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使会计的职能由简单的记录、核算转向更深远的管理、决策,财务人员不仅要成为单位发展过程的跟随者、观察家,更要成为单位发展的引领者、战略家。


  (四)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是支撑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信息基础。随着高校数据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资源的日益增加和内涵建设的要求不断强化,高校财务工作无论从内涵或外延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财务管理、软件运行模式不仅无法满足高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内控建设、政府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需要,而且无法满足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成本核算和优质财务服务的需求,更不能满足财务工作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深入参与学校战略、规划、计划、绩效、激励等重大工作。财务管理必须改变原有模式,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三大功能。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结合政府具体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一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夯实基础。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一项经济业务要进行“双分录”处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平行记账”将会带来双倍的工作量,须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完成财务会计凭证后自动生成预算凭证,以减少工作量。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为保证权责发生制核算与收付实现制核算之间的平衡保驾护航。两种核算之间要明确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增加账务检查规则定义,设置权责发生制科目与收付实现制科目的平衡检查关系,实时检查和控制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样在年末编制决算报表和财务报表时也便于差异调整。三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为项目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从不同切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学校的项目根据其报告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按收付实现制科目核算或者权责发生制科目核算,或是采用两种核算模式分别对收付实现制的余额和权责发生制的余额进行控制。这种多维度的管理只能通过强大的信息系统来保障。


  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集成数据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推进财务数据信息管理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和资金监控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的安全,而且能有效加强单位内部风险控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数据信息大力推进财务管理数据信息化发展,将学校的财务和业务更多地融合,进行单位流程再造,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单位管理信息化发展,以此带动高校管理水平提高,实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2篇:政府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程燕玲1黄鑫2:1.山西省儿童医院2.山西省肿瘤医院


  【摘要】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即将实施。公立医院作为医改的核心,其现行会计制度能否与政府会计制度实现顺利对接是目前卫生健康财务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以政府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结合政府会计制度出台意义及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就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提出针对性建议,试图为做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衔接及公立医院完善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一、政府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


  政府会计制度是对政府部门收支的数目、性质、用途、关系和过程进行记录、整理的程序及方法,也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客观反映。我国于1998年基本建立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截至2010年,先后出台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具有行业特点的会计制度,基本满足了政府各部门财务及预算管理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后,为顺应社会发展,我国开展了行政管理改革,其中,行政管理科学化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化的行政管理必然要求政府能够精确掌握全部资产、负债以及政府运行成本等情况,但就当时情况而言,有效掌握财务、预算数据存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现行政府会计体系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反映各个时期的成本及盈亏情况;二是多项会计制度并存,体系繁杂,核算口径不统一,导致政府财务报告质量偏低。为此,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已经施行了20年的《预算法》进行了修订。2015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以及固定资产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17年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开启了对现行会计标准体系的全面修订工作。


  二、公立医院经济特点


  公立医院是国家设置的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与一般性质的事业单位相比,公立医院在日常经济运营中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体量大。许多公立医院资产总量及收支规模可以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一般性质的事业单位难以与其相提并论。二是市场依赖性强。一般事业单位收入结构中,财政补助收入比例较高。而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来源是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占比相对较少。因此,公立医院在实际运营中受市场影响较大,市场依赖度较高。三是财务管理要求高。与一般事业单位相比,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具有明显的经营性收入特点,为了确保医院可持续经营,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必然强调成本控制及运营效率,因此,相较一般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更高。


  三、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经济特性决定了其财务管理要比一般事业单位走得更远。尤其是医改以来,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核心及重点,无论是内部财务制度的设立,新的财务工具的使用,还是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的探索,都整体呈现出日益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趋势。就发展走向而言,公立医院甚至很有可能在事业单位中率先实现多样化战略的柔性财务管理,但因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预算管理水平较低,预算约束性不强。目前,许多医院的预算管理还仅停留在纸面上,编制的预算数据普遍缺乏精细度和前瞻性,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既无约束力,也没有指导性,甚至部分基层医院还未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2.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由于人员素质及信息化手段滞后等原因,目前,许多医院在成本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成本核算阶段,尚无法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及业绩评价。部分医院在成本核算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按照诊次、床日、项目、病种等进行精细化核算,成本管理对医院经济行为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3.业财一体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有着很强的传统分工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专注财务专业领域,并不重视财务工作和业务部门的协调及业务前端的延伸,导致很多财务数据对经济管理的可参考性较低,财务监管力度不足。


  四、政府会计制度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所不同,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记录、核算预算执行信息的要求,新增了26个预算会计科目及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4份财务报表,取消了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成本报表。因为新制度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还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微观经济管理的需求。例如:政府会计制度现金流量表包括财政拨款现金流量、非财政拨款现金流量和代管及应缴纳的现金流量等项目,凸显了财政资金的重要性,较好地反映了政府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但是,财政拨款资金占医院现金流的比例一般都较小,这种报表架构同样会使占医院现金流较大比重的项目难以单独体现。医院大部分资金来源由自身经营活动产生,其对于医院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医院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该内容不能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体现将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一定困难[1],导致医院在实际工作必须要在满足新制度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科目进行更加细化的核算并增加财务报表数量,工作量及工作复杂性的增加考验了医院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执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预算会计科目与执行权责发生制的医院会计制度科目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这也对医院核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二)新制度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制度重新建立了核算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双体系”下的“平行记账”,即所有的业务都需要进行财务核算,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核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二是“双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即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


  上述要求导致医院必须重新设计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同时,新系统的建立也导致新旧数据衔接、原有各管理模块对接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是对各医院信息化水平的一次挑战。


  (三)新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预算会计类科目设置。在政府会计制度主系统下,主要变化有:(1)将“医疗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并入“事业预算收入”。(2)将“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并入“事业支出”。(3)将“科教项目结转(余)”并入“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4)新增“其他结余/经营结余”及“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2]。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从设计思路上突出了对预算执行信息的重视,这也倒逼医院必须完善现有预算管理工作,将全面预算管理从理念上落到实处,这不单要求医院要细化现有预算编制工作,将预算数据切实分摊到各部门、各科室,更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预算硬化约束机制,增强预算的执行力和规范性。


  另一方面,新制度虽然没有提出成本核算要求,但从医院角度来看,成本管控已经成为当前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新制度从统一行业制度的宏观考量下取消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三张成本报表后,医院要更加灵活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切实提升自身成本管理水平。


  (四)新制度对医院财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院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过于专注本领域内工作的开展,业财融合并不充分,使得财务部门提供的很多财务数据及信息对于非财务领域人员而言并不好理解,难免有点“曲高和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务部门在医院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来自医疗业务领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训练,其对财务数据的理解来自于长年工作累积的经验。因此,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会出现医院管理者需要重新学习的问题。财务部门可以此为契机,对自身价值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进行再塑造,不要拘泥于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从微观管理的角度出发,用更易理解的语言,更有针对性的数据,更有分析力的说明向医院管理者提供其真正需要的信息,实现财务职能由核算、报账向分析、管理转变。同时,将会计服务职能前置延伸到各业务科室,在业务发生前期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在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掌握完整数据,打破部门业务壁垒,推动实现医院内部一体化的价值链管理。在提升本部门价值的同时,也为医院领导做好参谋辅助工作。


  五、对策建议


  (一)全面梳理流程,顺应新制度的要求


  新制度核算方法的变更,直接影响预算报表和成本核算体系的变化,间接层面对于收费信息系统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管理、薪酬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内控体系等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各级公立医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会计核算办法、人员岗位设置、系统衔接、内部控制风险等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把握关键环节,优化业务和财务的流程,提升规范化的管理水平,确保新制度如期顺利实施。


  (二)全面清查,夯实基础,顺利衔接


  各级医院要认真依据2016年固定资产清查的基础数据,准确把握新制度资产的分类变化,提前对现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资、对外投资等进行全面清理,特别关注已经批复报废未进行账务处理的资产、二级库的库存材料、分院区的资产等特殊事项,对购置的每一笔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资金来源、资产原值、使用年限、已提折旧等进行详细核查,为下一步计提折旧、摊销等做好准备。安排专人清理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并进行账龄分析,为下一步提取坏账准备提供依据。基本建设内容重点清查在建工程项目,对于已完工的工程项目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入库手续,夯实核算基础,顺利衔接。


  (三)充分做好前期衔接的准备工作


  在2018年12月31日财务决算前,财务人员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根据新制度的要求,修订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重新划分类别,确定折旧方法,调整折旧年限。第二,对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所有资产进行清查,全面核实各项资产的损失情况,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处理,对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逐项清查,重点关注长期未核销的款项,清理核实形成的原因,按照资金的性质进行划分,并将资产和负债的清理结果登记明细表进行分类统计,为转入新账做好准备。第三,对银行账户、库存现金、收费票据、核算科目、未报销的事项、各项账务等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根据会计政策进行账务调整。第四,核实基本建设账目情况,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大账的情况进行确认。第五,做好信息系统数据的备份、档案资料保管、新旧系统的切换工作。第六,编制原账的科目余额表作为计入新账的原始凭证,补充登记未入账事项和调整余额事项记入新账。


  (四)以新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推动“业财融合”,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完善医院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必须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3]。《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上述意见的进一步贯彻。公立医院在此次会计制度改革中,不能仅局限于在操作层面科目设置、核算口径、计量标准、报表勾稽等工作,还要认真思考新制度出台的深层意义,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提高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水平,推动业务信息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转变。


  第3篇: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张敦力1罗炫1葛林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新乡学院商学院


  【摘要】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信息的速度大大增加,远远超过了过去信息产量的总和,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领域也不例外。文章不仅从财务活动方面分析了大数据价值链对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四个流程的影响,从财务关系方面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且从财务活动和财务人才两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挑战,还从大数据技术与财务活动四个流程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技术;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创新


  一、引言


  互联网促使社会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也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大数据便是这样一个容量庞大、类别复杂的数据集合。这些海量信息正在逐渐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方法,财务管理领域尤为如此。首先,企业获取数据的渠道增加,可以通过网站、软件等网络渠道获取即时、全面、真实的数据。其次,数据的类型增多,企业收集的数据不仅包含财务数据,还包含大量的非财务数据。然而在可供分析信息大量增加的同时,许多无意义的数据也随之而来。因此,仅仅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在海量数据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来实现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后,由于数据的规模巨大,通过往常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效率低下,需要借助新型数据处理技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是核心,它与财务的联系日益密切,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财务转型,是各大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主要是通过大数据系统来创造价值,对于不同的应用,大数据系统也可被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目前主流的方法是通过系统工程法来将大数据系统分为数据生成、数据获取、数据传输、数据储存和数据分析五个阶段[1]。每个阶段都对财务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根据财务管理的内涵,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分为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来讨论大数据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财务活动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据此,可以将财务活动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四种类型。但是,财务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将财务活动分为预测、决策、控制、评价四个流程。这两种划分标准并不相互矛盾,反而是一种管理活动和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因为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和利润分配活动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评价和组织等管理活动来实现的[2]。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大数据价值链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具有实践性。


  财务预测主要是在既定目标下,通过对企业过去财务活动的总结,再考虑现有条件,来预测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财务决策是管理者通过对比和分析财务预测的结果,最终确定一个合理又可行的财务方案。不管是财务预测还是财务决策,一般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定性法主要是利用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定量法主要是利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历史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测未来的走势。过去,由于数据的生成量少,获取渠道单一,存储量有限,管理者利用的历史数据可能主要为财务数据。并且,受到个人经验、能力和精力等影响,在进行分析和决策时,考虑的范围和深度都有限,得出的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存在,数据的增长速度和传输速度呈指数型增长。例如,在20世纪,大部分数据只有在人们与机构互动时才被记录下来。而当互联网出现以后,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地创造数据,通过某些软件,甚至可以自动生成[1]。而这些数据大部分为非财务数据。由于所收集数据的规模和类型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分析数据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将用户偏好、行为习惯等非财务数据也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关联分析预测未来走势,利用优化技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得出最优方案。由于样本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因此,得出的结论便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虽然,财务方案已经被确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管理者期望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给操作人员分配相应的权限,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操作风险,但是大量的内部信息都储存在企业数据库中,容易受到潜在的网络威胁[3]。除此之外,虽然大部分企业的活动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的,但是企业的风险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阶段,并未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大量的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


  在评价与考核阶段,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价值链模型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不同的是,在过去,管理者一般是通过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的开放性和已获得性,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与验证。因此,财务评价与考核会从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


  管理者要想保障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得通过合理的组织来进行协调。而公司的组织结构可能是受大数据影响较大的领域。首先,公司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管理幅度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受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因此,传统的公司的治理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4]。这种垂直型的治理结构虽然权责分明,便于集中管理,但是由于决策链条较长无法快速地对外界变化做出反应,并且内部沟通的渠道是以自下而上为主,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横向沟通也很少。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的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征,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信息边界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被共享,扁平化组织结构比金字塔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有效率。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各主体拥有独立的决策权,各主体都可以直接收集信息,快速做出反应与处理;同时,独立的决策权可以为决策主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又促进决策主体去搜集更多的信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企业的信息需求提供保障[4]。


  (二)对财务关系的影响


  大数据主要通过增加信息透明度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减少代理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关系。大数据技术主要从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两方面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首先,在信息获取方面,关联分析和Web爬虫技术等信息捕捉技术可以使投资者更容易发现潜在的信息,比如可以利用爬虫技术从网上搜集并储存与公司有关的信息,再通过关联分析技术发掘是否存在潜在的关联交易。其次,在信息传播方面,大数据平台使信息传播从“及时性”转变为“全时性”,并且辐射面积和反应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财务关系主要包括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关系、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等。针对第一类代理问题,信息透明度越高,总经理因业绩下降而被更换的可能性越大[5];而在国有企业中,则表现为经理薪酬业绩敏感性越高,经理薪酬与盈利业绩和亏损业绩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小[6]。针对第二类代理问题,信息透明度提高可以加强外部监督,有助于降低大股东对资金的占用[7],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8],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关系能得到有效改善,代理成本减少,从而使公司治理效率得到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创新路径


  (一)财务活动创新


  在财务预测阶段,目前主流的财务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主要根据专家经验来判断和预测,主要用于长期预测;定量预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9]。回归分析法一般对大量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确定因变量与某些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一个统计模型来预测未来因变量的变化。时间预测法主要根据历史数据,以时间为自变量,各期数据为因变量建立函数模型,以利用相关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变化情况[9]。显然,这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度都会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可以从基础数据的数量与性质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改进。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企业可以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和大数据中心来扩大获取数据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将数据采集系统嵌入产品之中。用户在购买或使用产品时,该系统可以追踪用户的购买习惯、偏好等,再汇集于大数据中心为后续分析提供良好的支持。其次,从性质上来看,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更多关联性数据。数据挖掘和过去的统计分析并不相同,它没有预先设置好的主题,主要是在现有数据上面进行基于各种算法的计算[10]。其中,关联分析便是关键的算法之一。关联分析是指根据一个事务中某些项的出现可导出另一些项在同一事务中也出现,即隐藏在数据间的关联或相互关系[11]。例如,在市场预测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历史销售数据中寻找盈利性最大的客户,其他可预测的问题包括利用客户粘性预测产品销量等。这样就很好地弥补了财务会计专注于历史数据而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缺点,达到了事前分析的目的。


  同样,财务决策的方法一般也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与财务预测类似,财务决策中的定量分析可以借助大数据中心和数据挖掘技术,交由计算机技术来处理。通过将大数据转化为可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服务的相关信息,实现了企业财务决策的智能化,保证了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12]。但是,定量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关联分析时,它只能够找出事物的相关性却无法分辨因果性[11]。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事物发生时另一个事物发生的概率足够显著,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两个事物是具有相关性的。而因果性则是逻辑上的概念,两个具有相关性的事物并不一定具有因果性,如打雷和下雨,而寻找因果关系恰恰是财务决策的重点之一。虽然,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性,但是却可能蕴含着某些共因,也就是说因果性可能包含在相关性之中。除此之外,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就有许多非常重要但是不能量化的因素,如政治影响、声誉影响和社会关系影响等等。所以,在进行决策时,决策者不能过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而放弃对因果性的追求,而更需要关注定性分析和非财务信息,把大数据技术作为寻找因果性的利器来更好地进行决策。


  在控制阶段,管理者应该由结果导向性管理转变为过程导向性管理。当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事前,主要是由管理人员依据自身经验、知识来进行识别和评估风险。但是,由于个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无法很好地识别出所有的风险,并且,风险评估缺乏量化,无法对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系统性评估这可能导致风险应对过度和风险应对不足的后果。事中,主要体现为信息流动性差。上级无法即时获得下级传递的信息,可能导致难以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执行;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困难,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进行协作,导致效率低下;高层难以把握总体情况,影响决策。事后,由于信息的来源不一,口径不一,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进行有效评价。


  综上,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流程。


  1.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识别和评估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市场中存在的信息虽然有很多,但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去除无关的信息,以缩小范围;再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对企业能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最后,可以建立相应模型,模拟可能产生的后果,以量化影响。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可以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识别与评估。针对其他的内部风险,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和内部数据(比如行业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进行识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预警系统,例如,针对财务风险可以建立财务预警模型,通过从社会网络角度获得群体情绪和网民行为规律等非财务信息来及早发现危机[13]。


  2.建立风险数据库来控制风险。风险数据库主要起到信息储存和分析的作用。风险数据库主要包括收集、分类、储存和共享等职能。首先,数据库收集已经或者可能识别和评估出来的风险,并追踪至各业务流程;其次,根据风险影响的领域划分风险类别,如财务、法律、市场等,接着记录初始风险评估,如频率、损失和等级等,按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级别;最后,制定相应风险应对策略,分配至责任单位。该风险数据库统一了衡量标准,可以实现共享,使上级可以通过该系统掌控下级各风险点的情况,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时,公司各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将风险信息向上级进行汇总反馈,形成自下往上的管控机制。由此而形成的双向管理机制为信息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财务评价中,由于搜集信息方法的局限性,主要以财务指标为考核标准。这可能无法从全面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评价。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从事财务活动而产生的信息的数量与类型都大幅度增加,获取和储存信息的方法也大大进步。因此,再按过去的财务评价方法已经不合适了。一般来说,数据的类型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指由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和实现的数据,财务数据便属于此类。非结构化则是指没有预定数学模型,无法用二维表结构来表达的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非财务数据。据预测,未来非结构化数据的比例将大大提升。但是,目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却仍然全部基于结构化数据,并未引入非结构化数据[14]。因此,企业应该将非结构化数据纳入财务评价体系,力求从多个方位来客观评价。


  但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挑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信息成本问题,另一种为信息安全问题。


  1.在信息成本问题中,管理者应该权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首先,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将大数据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因为将大数据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可能需要对现有业务进行流程再造,这会改变企业当前的格局,可能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其次,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时,由于信息容量巨大可能需要强大的硬件和技术人员。对于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获取数据的成本可能超过了利用数据所带来的效益[14]。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通过自己建立大数据中心,还是将该技术服务外包,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通过成本—效益原则来权衡利弊。


  2.在信息安全问题中,管理者应该重点控制信息安全风险。与往常相比,大数据技术增加了企业信息的集中程度。大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数据库,其中储存了大量的企业内部机密信息,并且为了便于数据传输,一般与互联网相连接。因此,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企业应该在推行大数据技术的同时,增强计算机安全防范。


  (二)财务人才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对财务人员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工作内容上来看,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过去的计量、记录等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活动,还要有公司战略管理的全局观念,通过大数据技术集中、计划、分配财务资源,并具备分析财务大数据和处理、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从知识储备上来看,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除此之外,由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财务人员也应该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而懂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的专业财务人才其实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然而,当今许多财务人员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局限于财务领域,从而减慢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结合的脚步。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培养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比如:可以建立专业培训课程。通过这种专业授课的方式,可以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内涵、了解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特征,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会对财务管理产生何种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等;也可以定期举办问卷调查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竞赛中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有推广的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为未来做好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