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业财融合实施路径研究一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例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6-15
  • 阅读量89次
  • 评分0

摘    要:文章以高校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的业财融合实施路径为研究对象,从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入手,调研了目前高校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现状,阐述了实施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对提升高校绩效管理和内部治理水平的四点意义,系统分析了四个具体的业财融合问题,包括职能边界不统一、融合范围不全面、数据基础不一致、信息系统融合程度不高等,提出了高校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融合的具体路径,即职能分析、流程优化、数据融合和系统对接四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业财融合;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实施路径;业务职能;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推动了财务管理向共享化、智能化的变革,提升了财务数据整合及对业务决策管控的作用,“业财融合”概念已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业财融合”尚未形成权威的概念框架,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导致实际应用层面不系统、不规范,业财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长期存在“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业财融合即经济业务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财务管理、经济业务、信息技术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财务管理是基础,经济业务是对象,信息技术是支撑,它是财务职能变革的一种趋势,是提高财务信息价值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也是优化单位资源配置的现代化管理模式。2016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管理会计时需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有机融合,这为会计未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财务管理模式转型。


为研究高校目前业财融合的实现情况,笔者以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设计了调查问卷,回收了63份有效问卷。从统计数据来看(见表1),与财务系统对接或功能隶属于财务系统的业务中,资产管理系统的比例最高,达到68.25%,比例甚至高于财务信息系统应有的国库支付、一卡通等功能模块。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的融合情况,是高校业财融合实现程度的“晴雨表”,因此在选取业财融合研究对象时,以高校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的融合路径作为具体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一)促进高校财务治理与“双一流”学科建设

“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深入,我国高校努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业财融合能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为有效决策提供重要支持。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结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过紧日子”的要求,国家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高校财务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财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业财融合是加强财务治理的有力举措,是优化治理结构、治理流程的重要手段,业财融合能促进预算、核算和决算形成有机链条,促使资金、资产和资源形成有机整体,推动财务治理决策、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形成合力。


(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标志着预算绩效管理从局部探索到全面实施,从资金绩效拓展到政策绩效,从项目绩效覆盖到单位整体绩效。通过业财融合,高校可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内部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互联互通。2021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提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应“遵循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权责一致的原则,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高校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实现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的融合,是实现资产管理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降低审计风险、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和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2022年1月,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发布,于2022年3月1日施行。《规则》对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68号令”)进行了部分修订,系统反映了十八大以来的新规定内容以及财政有关改革发展新成果,衔接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新要求。与“68号令”相比,《规则》体现的“绩效管理”,已经从末端的绩效评价向全过程绩效管理转变,如体现在资产管理的资产配置环节等。随着财务规则制度体系的完善,“绩效”概念逐步由虚向实、由价值管理为主向价值与实物管理并重转变,这也是财务管理对业财融合的内在需求[1]。


(三)实施成本核算的内在需求

2019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提出“单位可以多维度、多层次地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以业务活动维度或内部层级划分的成本核算对象,客观上要求会计主体经济业务与核算范围相统一,以保证成本核算及时、准确。《指引》提出了“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间接成本”等有逻辑关系的一系列概念,连接以上概念的链条就是经济业务(或事项),因此业财融合是厘清上述概念边界、合理归集和分配成本的内在管理要求,而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联系紧密,其融合程度是衡量成本核算水平的“风向标”[2]。


(四)促进财务人员转型

业财融合与财务人员转型可相互促进。一方面,实施业财融合后,信息平台将承担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功能,部分基础性的会计核算工作将被信息化手段替代,促进财务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型,从而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关键。资产与财务业务的融合,客观上要求财务人员建立“大资产观”,将习惯于货币计量的狭义“资金资产”、提升为包括实物资产的“资源资产”。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能促进高校各领域业财融合不断升级,形成良性循环[3]。


三、高校资产业财融合问题分析

(一)资产业务职能边界不统一

高校财务管理职能边界较为明确,财务业务职能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较为统一,但资产业务职能与部门职能往往不统一,各高校中差异很大。资产业务与资产部门业务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根据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布分析,资产管理部门职能主要有:资产价值管理(含物资设备管理)、公房管理(含周转房)、地籍管理(土地产权)、实验室管理(含实验室安全)、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后勤管理(含能源管理)、场馆管理(含教室)、合同管理(统一与归口相结合)等内容,以上职能在部属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占比如表2所示。


由于学科特点及办学历史等因素,各高校资产种类分布与管理重点有所不同,导致了各高校根据自身资产业务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职能归口模式,有的大而全,有的小而专,使得各高校资产管理职能边界不尽统一,导致资产与财务融合基础和路径不同。


(二)融合范围不全面

由于逻辑关联紧密,在分析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中,资产采购业务应纳入分析范围。在采购、资产、财务业务流程整合过程中(见图1),财务管理业务主要在起始和结尾环节,分别为财务预算和财务支出报销环节。采购业务作为资产购置环节,也是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前端业务环节,因此有26.7%的部属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涵盖采购管理业务,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经常也被扩大为“采购、资产与财务业务一体化”。根据采购对象的属性,如果不属于固定资产(如采购服务、低值易耗品等),则无须经过入库环节可直接进行财务报销。如果采购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则入库环节是进入资产综合管理的必要流程,因此多数高校资产管理职能设置以入库管理为分界点,将入库后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资产业务主要职能[4]。


根据图1,资产业务与财务业务主要有两个结合环节:一是采购起点的财务预算环节,在资产采购申请之前,根据采购资产数量标准申报并获批相应的购置预算,从而进入采购程序;二是资产入库管理后的报销环节,在资产登记入账后,进入财务支出报销程序,并以相应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保证资产账与财务账相统一的业务环节。由于业务范围与部门职能不统一,资产业务范围容易被狭义划定,若不包括资产采购业务,仅仅包括资产入库和财务报销业务的融合是不全面的,而资产采购与财务预算的融合是后续业务融合的基础。


(三)数据基础不一致

资产与财务是业务事项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反映的是资产运营结果,资产状况反映的是财务管理水平。当前,国内高校的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一般分属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房屋和建筑物由资产或后勤部门管理;仪器设备和家具由资产或实验室部门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文物陈列品由档案馆管理;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管理则由财务部门负责。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一般与财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以保证各类资产账面价值与财务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一致,并保持资产实物价值与账面价值实时一致。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资产和财务两部门往往由于业务流程不顺、记录时点不一、适用规则不同(如资产分类标准)、信息系统未对接等因素,致使资产与财务账不符、资产价值账与实物账不匹配等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是高校进行数据治理、提升报表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


(四)信息系统融合程度不高

从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看,虽然财务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但受高校整体数据中心建设及其他业务系统的限制,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程度有限,系统间融合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软件对接与数据交互不深入、各业务模块与财务流程融合不足。根据调查问卷,尽管有68.25%的高校财务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但对接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折旧(摊销)这类传统的财务管理业务,是资产价值管理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对接,以满足资产系统与财务系统在价值数据方面共享和统一,而涉及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业务的对接很少,限制了资产与财务业务在纵深方向的融合,导致资产业务数据提取、以及对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程度有限。


四、高校资产业财融合实施路径分析

(一)职能分析是基础

分析高校资产管理业务范围、与财务业务的关系及职能特点,是进行资产与财务业务深度融合的前提。作为配套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前的政策铺垫,《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财会[2018]21号)规定:“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业财融合的理念,推动经济业务与会计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为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2021年4月实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提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


高校资产管理业务划分为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两个方面,资产价值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业务的“交集”和“桥梁”,决定了高校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的层次范围。根据资产价值管理业务在业财融合中的承担作用,可将资产与财务的融合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价值融合”和第二层次的“管理融合”。价值融合属于财务管理业务范围,是资产价值管理与财务预决算、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业务的融合,其中每项业务融合都包含一系列具体流程和内容。例如资产价值管理与会计核算业务融合,须体现资产全生命周期价值变动引起会计信息变动的对应关系,满足资产价值管理要求。第二层次的管理融合,属于资产管理业务范围,是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价值管理业务的融合。资产实物管理并不会引起资产价值变动并触发会计核算,但部分业务会间接影响资产使用成本归集,如单位内部资产调拨、调剂业务,从而对资产绩效管理及预算管理产生影响。因此,业财融合的前提是划清业务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的边界,明确融合对象和范围,为下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和数据融合打好基础。


(二)流程优化是核心

优化资产与财务业务流程,既是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两者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高校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与清查、资产信息列报、绩效考核与监督检查等内容;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支核算管理、结转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单位清算、财务列报、财务监督以及预算绩效评价等。优化资产与财务业务流程,需要对涉及两者的业务内容进行梳理规范,根据有关规定和内部控制建设要求设计优化路径。例如资产配置业务的优化,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将资产配置管理职能嵌入预算管理流程”,需要将财务预算管理流程嵌入到资产配置业务中,将资产配置存量情况作为制定新增资产购置预算的参考因素,进而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高校资产与财务业务的关系见图2,其中财务管理业务包含的资产管理,主要是指资产价值管理,图中每一对业务的结合关系,都可作为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的具体节点。例如资产配置与核算管理流程进行融合时,选取新购资产入库业务与会计核算入账业务结合作为具体流程优化对象。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资产管理环节体现为生成“资产入库单”,在财务核算环节体现为填写“入账报销单”,为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产管理部设计了“两单合一”的流程,并嵌入资产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进行对接,以优化资产入库和财务报销业务。“两单合一”通常是指在资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中,涉及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时,资产管理的入库环节与财务管理的报销环节在系统实现上的融合,即“资产入库单”与“财务报销单”在生成时点和数据上的统一,这是高校资产与财务业务中最常见的管理业务,是资产入库流程的起点,也是资产与财务“账账相符”的关键管理节点。基于业财融合理念,财务核算环节是前端经济业务的被动反应,因此要解决会计核算难点,应从前端经济业务着手,“两单合一”也是基于这个目标,力求实现资产入库业务与会计核算业务在流程起点相统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用户体验感。


(三)数据融合是目标

业财融合的本质是价值融合,目的是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融合与同步。由于分工形成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能边界,财务部门偏重于价值、业务部门侧重于业务,导致业务与价值实现往往不一致,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无法完全融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组织治理,调整业务职能边界,使业务性组织具有价值型功能,并将业务流程嵌入价值流程,建立标准化的价值数据库,从而实现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融合。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统一要求下,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侧重于组织治理,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侧重于流程治理,根据内部控制和数据治理要求,高校应对资产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将流程优化成果体现在数据治理中,将非结构化数据尽量转变为结构化数据,从而进入资产价值管理环节,挖掘数据的分析价值,同时与财务数据产生关联。


另外,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是实现数据融合目标的有力保障。高校财务人员应建立“大资产观”,从“资金资产”向“资源资产”转变,财务管理职能从被动的“核算反映”向主动的“管理决策”提升;资产管理人员应建立资产的“价值管理观”,要树立资产“物理属性”和“价值属性”同步的意识,提升能力以适应从资产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再到数据融合的管理目标。


(四)系统对接是手段

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必然要求,是完成业务职能分析、流程优化及数据治理成果的技术手段。资产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主要集中在资产与预算、核算和网上报销三个业务模块对接(如果资产部门管理职能包括采购职能,则对接内容还要包括采购与预算、采购与会计核算的对接)。系统对接逻辑框架具体如图3所示:


资产与财务系统对接关系中,智慧资产平台是资产信息系统的核心,它与财务预算模块一般是单向对接关系,前者为后者开放数据库视图,财务系统的预算模块读取资产平台数据,作为制定预算的参考因素。智慧资产平台与核算模块的对接是双向的,一般在月度或年度终了、进行财务决算与资产决算年报时产生数据共享,并自动进行两个系统数据校验。智慧资产平台与网报模块的对接,一般反映资产价值增减变动业务,如新增资产入库、资产处置报废等,上面介绍的“两单合一”流程的优化结果可体现在该系统对接过程中。


五、结论

高校加强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的研究并付诸实施,是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重点业务,可选取不同的业财融合路径。总体而言,本研究的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科学划分职能边界是业财融合的基础。

融合的对象是不同职能边界的管理业务,业财融合首先要科学划分业务与财务的边界,建立统一的概念体系。资产与财务业务联系紧密、业务存在交叉重叠,二者的边界划分,是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的基础,不仅影响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也决定了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数据治理、体验治理的逻辑范围。


其次,组织协同是业财融合的保障。

高校的职能部门及内部单位应结合管理实际和办学特色定位,加强沟通和业务协同,健全完善学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人事管理、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等内部制度及工作流程,在校内形成“规划引领,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员工参与”的内部治理格局,为推进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再次,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以前面介绍的“两单合一”模式为例,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能有效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技术上保证资产与财务的账账相符、以及资产管理内部的账实相符,从而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最后,资产与财务业务融合是实现成本和绩效管理的必要手段。

从长远看,在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两个层面实施业财融合,将加快资产管理业务数据到财务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到结构化数据的转换进程,扩大非结构化数据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从而为今后高校成本核算与管控、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分析基础。


随着中央提出“过紧日子”的要求,以及财务治理环境日趋规范,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盘清家底、盘活存量基础上,高校需要在内部挖潜,向存量资产要效益,努力提高资源资产使用绩效。中央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资产与财务管理部门间必须建立协同关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实施业财融合打通资产和财务业务的“堵点”,为提升高校科学决策及内部治理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梁勇,干胜道,黄娅.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2022(2):160-165.

[2] 代伟.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资产与财务一体化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21(2):44-47.

[3] 谢志华,杨超,许诺.再论业财融合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J].会计研究,2020(7):3-14.

[4] 涂淑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施业财融合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2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