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吴永萍
[摘 要]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加重视课结尾的科学处理。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应寻找契机巧妙设疑,合理运用留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结尾 反思 留白 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43
“编箩编筐,贵在收口”,数学课也是如此。下面通过三个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课结束是句号好,还是问号更好。
案例一:“24时计时法”
在师生合作中,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表示一天的时间,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区别和联系,能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末1: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按两种方法进行记录,并制作一个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课末2:世界上有的地方11点在吃午饭,有的地方11点时人却在呼呼大睡,你信不信?如果北京时间是11点,那么在法国、德国、新西兰又是北京时间的几时呢?大家有兴趣的话,请课后查阅一下有关资料。
案例二:“倒数的认识”
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明白了倒数的概念,厘清了倒数的内涵与外延。
课末1: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儿,现在让我们结合下面的填空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一下回顾。
我们认识了( ),倒数不是指( ),而是表示( ),所以讲倒数一定要讲清楚( )。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一定要看( ),所以求倒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二是( )。除( )外的数都有倒数,( )的倒数是它本身。
课末2:1÷2 / 3=?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吗?它是一道分数除法的计算题,该如何计算呢?学习倒数到底有什么用?希望大家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案例三:“确定位置”
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学生认识到了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三要素对于确定平面上一个具体位置的重要性,知道用“在( )的( )方向( )千米处”这样的句式来描述某一具体地点。
课末1: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收获,根据题中的提示,去寻找隐藏在某个地方的宝物吧!(题略)
课末2: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看看“确定位置”给我们留下的知识烙印:一年级认识前、后、左、右;二年级认识东、南、西、北;三年级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年级认识数对;现在认识如“北偏东45度方向100千米”这样的描述。想想以后,还会学习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上述三个教学案例,所有的课末1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课末2再次创设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最后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对比这两种课的结尾方式,个人认为课的结尾还是寻找契机精心设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来得更好。因为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由“?——。”的过程,而应是“?——。——?”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矛盾激化、内驱需求、点拨应用、产生求知欲的循环中,能力与技能才会不断得到提升。所以,每节课的结束,我们应尽量做到几下几点。
1.课结尾应引导反思与回顾
“千金难买回头看。”小学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联系性,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把知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模型的形成仅靠一两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适当引导反思与回顾,让学生形成主动迁移、顺应、同化的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2.课结尾应留白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其中的美好都在一道墙,引发人产生无数的联想和猜测。”所以,在课的结尾,教师应适当留白,给学生以神秘感,能更好地引发学生产生后继学习探究的动力。这样,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结论时,会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夯实所学的基础知识。
3.课结尾应激励求知欲
拉夫尔·泰勒曾说过:“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学生学习欲望的产生,往往有两大来源:一是知识的神秘使其好问;二是知识的实用使其好学。好学加好问就等于学问了。所以,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应精心设置一些学习的障碍或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处于不断的探究之中,从而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产生深入学习数学的动力。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