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差异”促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转身”

  • 投稿鱼头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20次
  • 评分4
  • 53
  • 0

浙江省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 赵晓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65-02

“学生差异太大,没有办法教了!”教师的抱怨,实践的感受,我们一度陷入了困境。通过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情况,笔者对学生的“差异”有了两点新的认识:①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群体和谐与最优发展;②学生的“差异”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能有效地利用差异,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教学活动的阻力,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变负面因素为正面迁移,实现“差异”的“华丽转身”。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差异,并利用差异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和谐、最优的发展呢?

一、认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制定分层区别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已有数学知识基础的差异,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必然存在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这就需要认识并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出现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例如,在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我们就设计了以下分层目标:总体学习目标:①经历为两位朋友安排聚会的过程,深刻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③继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伴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分层学习目标:①基础目标: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②发展目标:在提供的学习背景下,学生能发散性、创造性、想方设法地解决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符合三个不同“星级”学生的差异作业。(要求:二星级必做,一星级、三星级选做)★6的倍数( ); 8 的倍数( ), 6、8的公倍数( );6、8的最小公倍数( );★★3和6的公倍数( ),3和 6的最小公倍数( );请找出8和10的最小公倍数( )★★★汽车站八路公交车每4分钟发出一班,七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出一班,早上6时发车后,最早会在几时几分又能同时发车?

练习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应锻炼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针对全班每一名学生,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因而都能有不同的学习成功感受,从而强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使课堂教学过程、教材、教师、环境四要素也得到了合理、和谐地组织与运用。

二、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组织合理、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和集约化,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在教学中,只有认识并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通过合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引导个性化学习,组织合作探究,加强师生对话,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切合个性发展的轨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1.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体验的感受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和探究方式,如何根据学生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发挥学习材料的更大的作用呢?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探究和动手实践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

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我们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1)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若干(边长都是整厘米数)。

(2)面积为1cm2正方形硬纸片每组30个,同时在讲台上预备若干个,让不够用的学生自由选用。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的面积,并填入上表中:

(4)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就选用小正方形铺满了整个长方形、正方形的硬纸片才测出他们的面积;有的学生仅仅是摆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硬纸片的长与宽,就测出了他们的面积;还有的学生则干脆把长方形、正方形硬纸片分割成1cm2的小方格来测量他们的面

积……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础任务,从而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导致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在同一个组内进行共同探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起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在让学生找找圆上最长的一条线段时,先让学生自己找,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高潮部分出现在“寻找圆心”的活动中,一开始,让学生找圆纸片上的圆心,学生通过折纸就可以找到圆心了,这对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是提出“请学生折黑板上的圆”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觉得好笑,但在笑过之后,又引起了思考:那么,黑板上的圆怎样才可以找到圆心呢?正当学生“一筹莫展”时,笔者提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当交流过后,学生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借助尺子测量,先找到最长的线段直径,再找到圆心;有的说利用尺子和三角尺,找到直径后找圆心;还有的说用画垂线的方法找到直径后找圆心;还有的说在圆外面画一个正方形,找到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由浅入深,丝丝相扣,而又各有特色!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通过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学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能够借鉴同学的意见,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使学生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3.开展体验、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虽是相同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过程、相同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内容会有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借助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并通过不同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例如,在《认识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时,先让全体学生直观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其次通过观察米尺,感受横着放的米尺有多长,竖直放米尺有多高,建立1米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剪1米长的绸带,加深对1米实际长度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1米的实际长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时,又设计一些活动,有找身上竖着的身体尺和横着的身体尺,比一比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量一量一拃的长大约是1米,摆一摆几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排一排几个小朋友的肩膀宽大约是1米等,不同感官、不同素材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了学习过程的多样性,有的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提升,有的学生的估计能力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学会了同桌合作。

三、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多样的评价改革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作业对错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也使他们容易接受并领悟评价者的评价意图,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而一堂课的评价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更要体现在最后的学习小结中。

例如,人教版六下“比例的应用”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用问题呈现的形式出示,然后问学生:①什么是比例尺?②常见的比例尺有哪些?③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应注意哪些?④比例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⑤比例尺与美术中的“近大远小”聚焦点的关系?这些问题其实就依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提出的。当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本节课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进行了很好的自我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判,更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向的指引,因此,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差异性评价,因人、因时、因境,作出针对性的评价。通过差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尊重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异,并利用学生学习中的差异这一课程资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最优与和谐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冬胜.数学思维方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