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 投稿Phi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44次
  • 评分4
  • 94
  • 0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中心小学 沈佑莉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只有能进行创新性数学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文章通过查阅各类文献以搞清创新性数学学习的研究缘起及现状,就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心理机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偏识;辨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59-02

创新性学习就是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创新性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通过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来学习的活动能力。陶行知理论下的创新性学习,是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使个人和整个社会提前作好准备从而使之与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是解决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个人未来问题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和对突变提前作好准备,是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通过预期促进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参与创造空间或地域的连续性,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什么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呢?长久以来,传统教育的滞后性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还残留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此,数学教师就必须疏通“素质教育的血脉”,只有这样,才能让校园内开出“创新之花”,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一、“黑猫、白猫,逮到老鼠才是能猫”——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偏识:“黑猫、白猫,逮到老鼠才是能猫”的说法被许多教师当作教育学生的口头禅,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考分始终是学校教育成败、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虽然素质教育中一再提出,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发展,但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状况来看,学校普遍表面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但事实上却背道而行,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有甚者,从每年的两次考试变成了月月考试,期末的时候还要举行大型的全区统考,在这种多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哪还有创新可谈?还何谈“小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辨析: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既是一种遗传素质,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因此,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所以,如何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上至地方下至学校,再到教师的思想认识都必须得到解放,必须改变考试形式,缓解教师、学生的压力。

二、“数学教学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业化生产”——教学过程仍然偏于“机械化”

偏识:在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按步骤上课,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总是想着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每节课几乎都是按部就班几个固定的步骤,长此以往,再好的教学情境、教学素材,也变得毫无生气。

辨析:数学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是在数学知识上能够表现其灵活性,在任何环节上都有独特的灵活性,包括整体的教学环节都可以跟随课堂的需要而做出正确的调整,由此,才能让学生觉得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变化多样,丰富有趣的。例如,有的课,可以从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入手,将学生引入到新知当中;有的课,也可以直接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挑战自己的同时,学习新知;有的课,教师也可以直接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三、“教师的授课技巧比较匮乏”——对课堂出现的及时状况不能进行协调处理

偏识: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答非所问,更深入的联想,等等,有可能会打乱教师课前已经设定的教学程序。对于这类问题,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一语带过、回避的做法,将学生的开拓思维、创新能力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辨析:正如陶行知在创造教育理论中所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小学生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所以,当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时,首先要静下心来完整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找出他所回答的内容与你提出问题间的联系,并应用自己的机智,轻松地将其引入新知的学习中,这样既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保护了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

四、“个别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过于花哨”——不能真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偏识:大部分上课教师总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忘记了新知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忘记了生活实例的重要性,有的也只是一笔代过,很少深入研究。从表面上看,整体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可课后回过头来再看,很多学生过分地沉浸在这种“热闹”中,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繁华”过后,极易淡忘。课后,让学生记忆犹新的是那些有趣的故事、动画片,而对于新学的数学知识却比较模糊。

辨析:数学本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师长期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宗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是深刻而丰富的,广义地说,教育的一切范畴都属创造之列。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的总目的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是“造福全人类”。陶先生曾在《育才学校节略》中这样阐述过创造教育的具体内容:“甲:创造健康之堡垒;乙:创造艺术之环境;丙:创造生产之园地;丁:创造学术之气候;戊: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这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以及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其实,研究陶行知有关教育问题的大量原著后,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远不限于此,而涉及到更为广阔的领域。首先,他提到的就是生活与数学教学的密切联系,生活是创造之源。陶行知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生活教育的宗旨包括“培养创造力”。人们每一个创造的设想、创造的要求和创造的行动,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关键也看这一点,因此,创造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真生活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只有承认儿童的创造力,才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儿童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正因为如此,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2]陶行知.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3]王文岭.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朱泽玲)

北京普通小学迎来“编外校长”支持体育美育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于2014年5月8日同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小学等13所小学签署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北京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正式启动。此项工作共有20余所高校参与,将从2014年9月1日起在北京市140余所普通小学实施。据悉,从2014年9月1日起,北京140余所普通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将见到由大学或知名社会教育机构派到他们学校的“编外校长”,即“艺术校长”或“体育校长”,该校长将全方位、立体化支持小学体育和美育的发展。首批140余所小学遍布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通州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2个区县,均为普通校,今后将逐渐扩大支持小学的数量。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