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课堂尽显数学语言的魅力

  • 投稿文风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01次
  • 评分4
  • 85
  • 0

江苏兴化市实验小学(225700) 嵇 立

[摘 要]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严谨、准确、清晰、精练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独立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语言 魅力 严谨 清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9

数学语言是一门课堂艺术,它是由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和简化了的自然语言所组成的高度抽象化的专业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学生的思维离不开数学语言。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困难。若学生数学语言提高了,那么他们的理解、转化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呢?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讲分子是1且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对比练习时,以国标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5题为例。

师出示第5题:

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师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

师将最后答案出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规律:

师:观察题目和得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上下两道题的两个分数都相同,一个是相加,一个是相减。

师:也就是“两个分数相加、减”。

(师板书:两个分数相加、减。)

师:两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个分数的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板书: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那么,得数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可能是两个分母的和,也可能是两个分母的差。

师:“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可以区分强调一下这两个分母是哪里的分母吗?

生:题目中的两个分母。

师:也就是原来的两个分母。

(师板书: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

师:“分子可能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也可能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差。”我们可以把和、差连在一起叙述吗?中间可以用个什么字?

生:和或差。

师:也就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板书: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我们把刚才总结的几段话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可以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吗?

生:两个分数相加、减,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两个分数相加、减,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这里“两个分数”可以合并起来只说一次吗?

生: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

师:还可以怎么说?两个怎样的分数相加、减?

生: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

(师更改板书: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生齐读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出示练习1:根据规律,直接写得数。

师:这里的题目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

师: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规律直接写得数?

生: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师:我们把规律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两个分母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

学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

师出示练习2:

师:这里的题目可以直接运用规律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一题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第二题的两个分子只有一个是1。

学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学生的作业,集体订正:

……

反思:

通过以上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许多学生尽管解题思路正确,“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经常出现“不会表达”、“表达不好”的现象。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要有耐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后再相互补充完善。在总结规律后的两个练习是正例与反例的应用,让学生去伪存真,真正地掌握规律的本质属性。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其对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判断性的“良方”;清晰、精炼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具有特效。

数学语言可以让课堂充满魅力,它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些典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关注它们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并充分地展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到位、应用灵活,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语言,在初步的数学建模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以此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责编 罗 艳)